笔趣阁

葫芦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702章 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叩门(第1页)

第702章 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叩门(第1页)

第702章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叩门

经验丰富的茶农,可是会自己炒茶的,他们既是农户也是匠户,在浙江本地生活非常舒适,为何要前往千里之外,遍地都是烟瘴,随时都有可能被蚊子咬出疟疾的地方?

除非有重大的诱惑,或者巨大的压迫,才能让安土重迁的茶农离开故土。

朱翊钧不希望申时行拿出的方案是后者,这种巨大的压迫,派遣到云贵川黔也是祸害,和当地土司合流,恐怕大明江山就要永无宁日了。

大明的士大夫们不愿意前往边方,朱翊钧开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应者寥寥,经过讨价还价之后,才算是派遣了一批勉强够用的士人,前往了绥远。

「陛下,臣有本启奏。」申时行将一本奏疏拿了出来,呈送到了陛下面前,既然是申时行主张的,当然是他推进,他负责。

朱翊钧打开了奏疏,看了许久,才抬头不停地打量着申时行。

「进前来。」

「啊?臣遵旨。」

「再进些。」

朱翊钧打量着三步之内的申时行,看了许久才说道:「朕倒是小瞧了你,你好好干,这件事做好了,回京了就入阁。」

大明皇帝有点心有馀悸的看了眼阎士选说道:「申巡抚安心,五品也能入阁,大学士本身就是五品。」

有阎士选这家伙的被动在,朱翊钧也不知道申时行什麽时候才能官复原职,幸好,大学士也是五品官,申时行就只是五品,也可以入阁,当然会被人笑话五品阁老就是了。

申时行的奏疏的核心,围绕着一件事展开,官身。

云贵川黔一直在改土归流,这个地方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王化,和腹地的矛盾完全不同,当地王化程度低,世袭土司遍地,甚至像播州杨氏丶勐泐刀氏等等,都是汉唐时候的世袭土司了,比大明年龄还要大。

大明在云贵川黔的改土归流进度缓慢,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没人愿意去,甚至连当官都不愿意去。

而现在前往云贵川黔开辟茶园的茶农,可以获得官身,以宝歧司农官的身份前往,这个官身可是正经的官身,正九品,除了不领俸禄之外,和正常的九品官是没有区别的,官给配驿丶免劳役丶见官不跪等等特权应有尽有。

官身是很难得的,在大明腹地,尤其是浙江这种文兴之地,举人才能做官,不是举人,读书再好,再有本事,也就是吏员,吏员想要当官,哪怕是有张居正开的口子,吏员优则仕,也是难如登天。

数以万计的吏员,跨过这道坎儿的,只有寥寥十数人罢了。

对于茶农的专业技能,也要对其茶艺进行深入的审核,确定是个人才,才能前往,而官身是到了地方开辟了茶园,才会给临时的官身,对茶园的规模和产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茶园稳定产出五年后,才能获得正式的官身,是不是太久了些?」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这云贵川黔烟瘴之地,还是三年吧,五年太久了。」

五年,能发生太多太多事儿了,烟瘴之地,动不动就要人命的地方,即便是这些茶农去的地方,早已经是通了官道的地方,算是贵州王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

「这正式官身,三年给,世袭罔替。」朱翊钧又做出了更改,申时行给的官身是十分吝啬的,就是浙江茶农开辟的茶园死了,茶园会收为公有,朱翊钧则反过来开了历史倒车,这官身是世袭罔替的,代表着茶园也是世袭罔替的。

申时行立刻说道:「陛下,这农官,世袭罔替,不妥吧。」

「申巡抚不种地,自然不清楚。」朱翊钧说道:「申巡抚,你知道一个茶园从一片荒芜到持续稳定产出,供养地方百姓,需要多久吗?」

「五年?」申时行结合自己具体办事经验,给了一个时间,一片荒地重新开垦,到成为常田,大约就是五年的时间。

朱翊钧笑着说道:「一个茶园,从无到有,最少要六十年,四代人。」

「这麽久?」申时行眉头紧蹙,他明白皇帝为何要给世袭罔替的官身了。

茶园的生意要是那麽简单,大明皇帝早就不顾一切在腹地推广了,还能等到现在?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道:「这石砌填土丶排水丶道路丶牛栏畜圈,从设计开筑至为周全壮观,就要数年时间,一边营造,一边种茶,第一次采茶,大约在种茶的五年后,采茶就行了吗?当然不是,采茶之后,需要制茶,等摸熟了,茶商也就到了,茶号也开了起来,这个时候,周围的百姓看到了,才会认可种茶之事,茶树才会增多。」

「周围的百姓,慢慢的都在山坡上种上了茶树,小心呵护,可这外来的茶树,终究是要在本地育种,才不至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想要山下都是茶庄茶坊丶每年固定的行商来拉运丶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丶谷雨前后家家户户炒茶丶适合本地风土的茶树丶茶籽,需要六十年。」

「需要六十年,四代人的辛苦,若是连这官身都不给世袭,恐怕没人会去了,世袭官身不能升转,想要升转,就得考取功名。」

「臣欠考虑了。」申时行再俯首领命,他发现自己可能给自己挖了个天坑!成功的标准不同,按照申时行成功的标准是种下茶树收茶,五年就可以采茶,就算是成功了,所以他的想法是给个官身,鼓励前往。

但陛下的标准是,形成稳定的产业,这一个个茶园,分明就是一根根统治地方的基石,这可不得六十年的时间?

陛下做事情,看的总是更加长远,每一个茶园形成,就像当初的黔国公府的沐园一样,大大增强向心力的存在。

申时行不得不承认,陛下慧眼如炬。

在朱翊钧看来,这种差异,其实是种地和不种地的区别,朱翊钧对农桑之事格外的关注,他知道这件事能行。

贵州铜仁府梵净山有一个茶园,叫东海堂茶园,其先祖是在唐中晚期,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贵州,祖祖辈辈开辟茶园,历经四代,六十年,才初具规模,历经四十馀代,传承至今,成为了铜仁府为数不多的汉人士族。

东海堂本来该是某个徐家的分堂,可是时光荏苒,东海徐氏都不记得自己究竟是从哪里迁来了,只说自己是东海徐。

「申巡抚,就是朝廷不给,这官身在那边也是世袭的,比如这东海徐氏,就是铜仁乡试中举的常客,自正统三年至今,徐氏就出了三十多个举人,即便是不是他们自家人,也是沾亲带故的门生。」朱翊钧又补充说明了自己给官身的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