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2页)

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2页)

“太残忍了。”

“陛下,这就是投机,他们连亏到破门灭户的勇气都没有,为什么要入场?”王谦十分确信的说道:“臣已经很温和了,陛下让臣收手,臣就收手了,没有过分的折腾。”

张氏甚至躲过了兖州孔府的轰然倒塌,结果张氏栽在了船引上。

“其实吧,你爹给你赚下了一份大大的基业,你没必要如此的拼命,倒腾珍珠赚的钱,够你一辈子花了,现在船引赚的钱,你现在手里有五十多万银,伱一天一个太白楼花魁,也够你花两辈子了。”朱翊钧劝王谦不必努力折腾。

孙克弘胆战心惊,甚至通过松江巡抚申时行专门上了一道奏疏入京,询问陛下,是不是要阻止王谦,王谦的手段过于狠毒了。

张家家主计穷,跳了河,张家彻底树倒猢狲散。

即墨张氏在山东密州,也算是个绵延了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了,钟鸣鼎食,即墨县半数都姓张,王谦这次的操纵船引,直接把即墨张氏给搞散了,这么大个家族,凌云翼动起手来,都是慎之又慎,在张氏配合清丈后,就没有找过他们的麻烦。

“为什么?”朱翊钧好奇的问道:“应该是金银铜铁煤更加重要一些,为什么是驰道呢?”

“陛下,他们活该。”王谦丝毫不以为意的说道:“不给这些遮奢户们一点教训看看,他们还会觉得朝廷管的太宽,手伸得太长,却全然不知,朝廷塑造的规则也在保护他们,这次船引,如此剧烈的波动,直接告诉了遮奢户们,完全自由的投机,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张居正,胆大包天,而张居正的胆大包天,又是因为陛下的默许甚至是纵容导致。

这些内容每一句话,对于大明当下的礼教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每一句都是基于践履之实。

王谦在万历十年二月十七日入通和宫面圣,在得到了圣意的明确指示后,船引的价格终于趋于稳定,停留在了一万七千三百银每张的价格上。

王谦看完了分配卷后,甚至产生了一种‘笨蛋!一切问题都是分配’这种错觉,第二卷即便是单独成书,已经完全足够了,同样,能考中进士的王谦,也读懂了那个自然而然的推论。

“臣自己就这点银子,准备全都投入驰道之中。”

王谦個人认为:这个无形的大手,一定会被人为的破坏,哪怕是没有朝廷的干涉,朝廷的管理缺位,门槛极高的私人交易会形成的‘庄家’们,代替管理职能,成为自由贸易理论里的有形大手。

“五十万银,不是一点。”朱翊钧首先纠正了王谦的说法,五十万银一个先帝陵寝了,真的不是一点两点的事儿,这种说法过于奢侈了。

王谦也去听过林辅成宣讲,整体而言,林辅成讲的没什么问题,自由首先是遵守大明的公序良俗和律法,如果这都不遵守,那不是自由,是无法无天。

大明已经加入了开海开拓或者说是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大明的殖民策略是多者兼有,大明的殖民策略,其实还是王化,简单的军事羁縻,不断加重羁縻后设立宣慰司,而后是分封制,世侯镇守一方,最后是实土郡县。

他王谦,不仅仅是王崇古的儿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完全依附于《我的刑部尚书父亲》的人生,那样的人生,实在是过于悲哀。

朱翊钧沉默了片刻,逆子大约就是这样的。

“你或许在寻找某种自由?”朱翊钧想到了林辅成,笑着问王谦,是不是在寻找自由。

王谦思索了一番,十分认真的回答道:“臣倒是以为,不让父母担心,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孝顺,固然,不让父母担心,父母不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但同样,父母不必为孩子日后的生活辗转反侧,也是孝顺。”

自由不算是舶来概念,比如庄子有逍遥自在之说,但松江学派的自由,和泰西的确有些关系,王谦倒是将自由和儒家固有的孝,联系在了一起。

把自己安顿好,不让父母过分的担心,是自由也是孝顺。

其实王谦有的时候,觉得陛下有些可怜,这种可怜,有种家里的丫鬟可怜公子日子不好的滑稽感,但王谦站在势要豪右的立场上,为人臣为人子的立场上,确实觉得陛下可怜。

陛下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不让李太后、陈太后担忧了,十年如一日的尚节俭,十年如一日比拉磨的驴都辛苦的勤勉,有的时候王谦面对陛下的时候,有种面对家里老头子的错觉。

王谦活到了快四十岁的年纪,才明白了不让父母担心是孝顺。

陛下似乎很早就明白了,诚然,生杀予夺大权是一种人间至上的特权,但,江山社稷之重,让陛下承担了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重担。

有舍有得,因果循环。

“很好。”朱翊钧并不知道王谦心理活动,王崇古终于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未来,的确自从王谦中了进士,其实很少犯些致命的错误,以王家的权势,王谦不杀人放火,就足够平安喜乐一生了。

王谦的判断很快就被验证为了正确,不是交易行的驰道票证一飞冲天,而是各地巡抚纷纷上奏请求政策的支持。

绥远有矿,第一个修驰道,巡抚们都认同了,但是其他两京一十三省,是不是也应该修驰道?

其他巡抚还需要朝廷的支持,这南衙闹得最欢!

你北衙修了五条,我们南衙龙兴之地,作为两京之一,是不是也可以修五条?

从南衙到北衙、从南衙到襄阳、从南衙到松江,从南衙到福建、从南衙到广州,我们南衙也要修!还不用你朝廷出钱出力,修桥补路的活儿,南衙自己建了!

朱翊钧看着南衙六部尚书都察院科道言官们的上谏,颇为挠头,新任应天巡抚李乐,上任的第一把火,直接烧到了北衙,请命皇帝的准许自筹修驰道事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