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李明夷卢小妹 > 第290章(第1页)

第290章(第1页)

第107章人工血痂生物膜(捉虫)

创伤性鼓膜穿孔,并不一定是由直接暴力引发,声波、热量或水压变化都可能是其病因。

在世界大战中高频出现的疾病引起了医学家们的关注,为了研究这种特殊的外伤如何治疗,整整一个世纪,无数耳鼻喉科医生不断进行实验,得出令人讶异的结果。

这种骇人的耳部创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愈的。

换言之,哪怕置之不理,人体也会自行修补穿孔。

然而,增殖的细胞可不像手术医生一样眼观全局,愈合出来的造型和功能往往不见得令人满意。

对于受损程度不需手术的创伤性鼓膜穿孔,如何引导细胞的正确修复路线,则成为这个疾病治疗的关键之一。医学家很快调整了研究的角度,改以膜材料贴合创口,并开始琢磨哪种材质可以更好地辅助人体组织朝着理想的方向修复。

物理性质优越的明胶海绵颗粒,新兴药物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甚至是无菌的葱皮、鸡蛋皮和外科手术套膜片,都被医生们用以实践。

事实证明,不管疗效如何,只要能贴合上破损的鼓膜,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定的支架功能。

正当李明夷思忖着该选用哪种材料时,两道不请而至的脚步声一前一后,忽然向军医们休憩的营帐靠拢。

李明夷的目光敏锐地往前探去。

帐帘被掀开了一角,两张意料之外的面孔出现在视线中。

“说好再会,李兄怎么躺着来了?”撩着门帘走进的青年,眼角扬起一分促狭的弧度,大阔步来到李明夷跟前。

随后而来的年轻医官则先向见过面的赵良行颔首问好:“一载未见,赵公此路辛劳。”

赵良行微笑着起身相迎,转头向李明夷解释一句:“凤翔兵部已与我军会师,他们是来看望郎君的。”

两线唐军直接在咸阳聚首。

经历两地的苦战,不同军团下的双方都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信任与理解,看来郭子仪的战术已经被其他将领接受。

——兵合一处,剑指长安。

李明夷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免生出几分庆幸。此前驻守武功的王思礼部被安守忠快速推平,敌人的兵线一度逼至凤翔,这些投身军营的故人亦是生死未卜。

现在谢照与谢望都好端端出现在他面前。

李明夷转动目光,搜寻那个缺席的身影。

就在不安与凝重逐渐浮上时,一道匆忙跌撞的身影隐约穿梭进帐门外的晨光。

“烫烫烫烫……”

一路跑来的青年,双手捧着个药皿,龇牙咧嘴地钻进营帐。

见众人齐齐将视线转向他,林慎赶紧将手里盛着滚烫黑膏的器皿搁在桌案上,有些尴尬地甩了甩手。

“师兄命我拿陈油煎膏,用以治疗李兄的耳症。”简单说完迟到的缘由,他大大方方地上前,揽着李明夷的肩膀拍了两下。

“又见面了,李兄。”

他乡遇故知,在这个交通与通讯落后的时代无疑是件幸事。然而林慎巴巴端来的这碗药膏,李明夷唯有敬谢不敏。

有着大量经验学证据的中医认为陈油可生肌长肉补皮裂,可惜柔软的膏体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要想让穿孔修复得更理想,还需要更合适的膜来做支架。

他将目光投向略显失望的林慎。

“我知道一种更好的药,不过需要你们帮个忙。”

胡麻陈油煎膏,那可是老祖宗传下的治伤疗法,这人竟敢口出狂言。

林慎很快抛下失落,倒对李明夷口中更胜一筹的药物生出浓厚的兴趣。

谢望也若有所思地看向他。

“看来这里没我们什么事了。”听他们论起医药,谢照长长抻了抻腰,胳膊搭上正靠着墙壁休憩的凌策肩头,毫不见外地将人往外拐去。

“走,咱兄弟俩去喝一盅。”

凌策一个踉跄,眼神狐疑地往对方脸上扫去,半晌才记起见过这人。

谢照笑着往后一瞥,随即收回目光,熟络地拉扯着凌策往外迈步:“听说三原那战你们打得很是厉害……”

两人的步伐慢慢远去。

制备药品需要相对清洁的环境,就算谢照不把人拉走,李明夷也会逐客,正好免了一番口舌。

林慎急得催问:“究竟是什么药?”

此人是手术的奇才,他自问比不得对方一二;可要说用药嘛,难道他还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药方?

面对一周军医同样疑问的目光,李明夷不遮不掩,直接抛出了答案。

“人血痂。”

这个回答委实让在场的医生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人血并非多么出格的药物,除了传闻逸事中的人血药引,健康人的血液本身可以入药治疗皮肉干枯之症。此外,亦有人中黄、人中白乃至唾液、童子尿等等,都是从人体中取得的药材。

大约是习惯了从这人口中吐出石破天惊之语,偶然让他们听见一个熟悉的药名,倒还有些意外。

谢望目光沉然,却捕捉到了更加关键的字眼:“血痂?你想以血液凝成痂壳,用它修补耳膜破损处?”

李明夷微微颔首:“你说对了一半。”

见识过现代手术的治疗效果,刚刚摸到外科门槛的医生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的误区,不过这个答案已经相当接近正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