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李明夷卢小妹 > 第269章(第1页)

第269章(第1页)

跟着大部队迈入阔别已久的潼关,李明夷松开僵硬的手指,疲惫地抬眸。

血雾慢慢从眼前散去,天际逐渐在日出中亮起。

朔风猎猎,吹去密布的血腥气味。

历时八个月,唐军的军旗再次飘扬在潼关之上。

第100章效率最高的给药途径

攻克潼关的捷报递去河东大营的同时,仆固怀恩即令全军在渭河畔原地扎营,等待远在几百里开外的安守忠部给出反应。

此次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敲山震虎,解除凤翔被围困的危机,并不急于求险。刚刚结束一场血战的士兵们也需要休养生息,随时准备应对敌手给出的对策。

潼关易守难攻,最好的突破口河东仍握在朔方军手中,只要稳守不出,不惧洛阳燕兵军团的突袭,反而可以起到威慑之势。

见招拆招,下一步要如何行动,就看安守忠愿不愿从凤翔松口了。

从生死关头挺过的士兵们开始短暂的休憩,现在轮到后勤营忙碌起来。军医处的营帐才扎下没一刻,伤员就接二连三被抬了过来,满地的草席见缝插针铺下,几乎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嘶……轻点!”

一根木管,连着盛有饱满药液的动物膀胱,将装在里面的药物输送到更细的竹管中。竹管的另一头在油碗里头蘸了蘸,从掀开的兵甲下毫不留情地捅进某个难以启齿的部位。

听到这声带着恼怒的咆哮,李明夷忙里抽空往旁边瞥了一眼。

一位稍有些年纪的老军医正按着伤员的屁股,手持着那套简单的器具,一脸熟稔麻木地进行灌药。

从肛。门将药物送入,利用直肠黏膜的直接吸收作用,快速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中。这种古早的灌药手段,早在汉朝就被中医们利用在治疗中。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种简单粗暴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人体解剖的。

唐朝的军医们未必能理解给药途径的本质原理,但充足的经验向他们证明,这种倒反天罡的给药方式吸收效率远胜过口服。

只是苦了刚刚下前线的战士,才刚挨了敌人的刀枪,又叫医生扒光底裤灌药,滋味一言难尽不说,还要忍受战友们好奇围观的视线。

被灌了一屁股药水的士兵,脸红得像个猴屁股似的,牙关咬着不肯吭声,眼神却分明在骂人祖宗八辈。

已经习惯了被问候户口的老军医三两下结束手里的活计,拍拍这新兵蛋子的猴屁股:“在此等上一刻即可。”

回答他的是一声咬牙切齿的多谢。

军医们见惯了这群蛮子无法无天的架势,难得瞧见一回他们的服帖模样,少不得路过多笑话两下。

苦中虽有乐子,手头的活半晌也不见少,刚刚入营的年轻军医不由感叹:“要是能有更快送药的法子便好了。”

效率最高的给药途径,毫无疑问是静脉。

这句随口抱怨的话引起李明夷的思索。

静脉注射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适合注射入血的溶液,而中药制剂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其次便是有一定硬度、能承受消毒的空心针,军医们所用的竹管也远达不到要求。

现成的金属注射器倒是有,只不过还在他的器械箱里面,现在不知落在谁的手上。

如果能复刻出类似的针管,说不定有机会进行静脉注药实验。

“军医,军医!”

正思索间,门口又抬进一具血淋淋的担架,李明夷抛下遐思:“来了。”

几十号军医连轴转到天黑,才有空暇吃上一口冷掉的饭菜。

二月将末,黄河即将迎来春汛,雨后的天空不见轻松,仍铺着厚重的云层。夹着沙粒的河风被潮气润湿,灌进人的口鼻中,类似树木霉朽的味道实在让人胃口不振。

暂代赵良行掌事的副军医长周春年放下碗筷,抬眸看着低压下的天空,神情也跟着凝重:“看这天气,只怕过阵子又有大雨,咱们需得筹备着些。”

对于农民而言珍贵的雨水,却时常会夹带难以应对的病菌,尤其在常常死人的战乱时代,被埋下的尸体叫雨水一灌,就是病原体纯天然的培养基。

几个年轻军医喏喏称是,嗓子叫火燎过似的,已经说不出更多的话。

周春年左右看了一眼,体恤道:“你们吃了饭就去歇下,夜里不必再守着了。”

行军打仗不是一两天的事,副军医长都开了口,刚值完白班的众人不再强撑,纷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休息的大帐。

脑袋一沾草席,沉黑的睡眠便将整个人吞没。横七竖八乱躺着数人的营帐,很快只剩下熟睡的呼吸声。

这一觉睡得堪比死去活来。

黎明时分,训练的号角还没吹响,安静的大帐中忽然模糊传来一阵窸窣。

李明夷睁开黏得难舍难分的眼皮,一眼便瞥见一团裹着被子的身影在旁边蠕动。

眨了眨仔细看去,竟是凌策把被子裹过脑袋躲着,背着人悄悄在做什么。

他的草席上还摆着罐黑水,手里拿着根寸长的笔头,正专心致志在一张草纸上比划着。

大概还没决定怎么落笔,那平直的眉也皱成个川字。

“在写什么?”

正咬着笔杆纠结不已的青年,骤然听见旁边插来的声音,心脏吓得咯噔一跳。

“大清早的,你吓唬人呢?”看清头顶这张熟悉的面孔,凌策发白的脸色才慢慢恢复血色,索性也不躲不藏,顶着被子坐正起来。

他光明正大地把手掌一摊:“家书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