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军事思想源自他的政治思想,即从得民心者得天下延伸出来的人多力量大。但是说王莽有政治思想,却不确切,应该说他只有政治理想。王莽的政治理想是赢得民心。他崇拜周公,更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面对军事战争,王莽从政治理想的逻辑出,想倚多为胜。但如果战争真这么简单,大汉建立之初,刘邦就不会屈辱地和亲。
匈奴肆意杀害边境百姓,前线将士只能干瞪眼。将士目睹匈奴单反方面的屠杀,却无法反击,致使军心开始动摇。王莽三十万大军的供给对于已经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大汉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领军驻守渔阳郡的严尤眼见匈奴横行、百姓受害,军队无能为力,便上书王莽。严尤以史为例,细说周朝、秦朝和汉朝对付匈奴的办法。严尤说,周朝对匈奴施行驱而不杀,即只将来犯的匈奴逐出境外。周朝的办法不好只能算中等策略,因为匈奴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一旦匈奴的势力展壮大,他们还会再犯。秦始皇穷兵黩武,将三十万大军交给蒙恬,命他率军追击匈奴七百里开外,后面又修长城。这样的做法劳民伤财,致使百姓起义、国家败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制服匈奴,汉武帝打了三十年的战争,耗尽先人的积蓄,使得民不聊生,差点引内乱,只能算是下等策略。
严尤叙述并贬低历代对付匈奴的三种办法,只是为了衬托他的策略好。严尤看到国内矛盾。他提出国内生饥荒,军队供给困难,三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一旦生哗变,难以控制。严尤的理由是,现在前线部队供给不充足,有的士兵已经开始啃风沙了。如果由中原运粮到边塞路途遥远,还没运到就消耗大半不划算,而且军队运粮多用牛马,边塞全是沙子,牲口没有草吃。其实说了这么多,严尤就想说一句话,军粮不足,战争不能再拖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严尤上书的目的是请求率军出战。尽管匈奴猖狂,百姓受害,饮用水和军粮供应不足,王莽还是坚持自我,拒绝严尤的请求。王莽将战争想得太简单,更加轻视国内矛盾的爆。王莽认为,他能平定义军的第一次造反,就能平定之后的一切造反,甚至击败匈奴。王莽生活在政治的理想中,更加生活在战争的理想中。他自从称帝,为了恢复周朝的历史景象,就开始埋故纸堆,全心全意地生活在理想中。
如果说前线军士苦苦等待王莽下令出战的消息,觉得时间流逝得很慢,那么大军行进的度更慢。大军行进度很慢,三十万大军缓缓蠕动,毫无斗志可言。
军队供给不充足,有的人投机取巧开始抢劫。不堪忍受的百姓四散逃亡,其中一些有能力的占山为王,拦路抢劫;无能力的逃到深山,与兽为伴。全国局势展到这个地步,真的是混乱异常。
正当全国乱如一锅粥时,又有一颗炸弹爆了。他册封的孝单于居然趁守卫不注意,一口气跑到匈奴,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向乌珠留若鞮单于诉苦。
王莽收到来自厌难和震狄集团军的报告。报告中说,他们经过侦查之后现策划匈奴进袭边塞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身居长安的孝单于之子。因此,王莽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可怕。他留作人质的孝单于之子居然是个卧底。王莽面对这样的情况顿时怒火冲天,他火召集外国使者。当着众多外国使者的面,将孝单于的儿子斩了。
王莽爱打群架,已经征集了三十万大军,可他仍觉得人数不够。于是,他又向高句丽征兵,命高句丽起兵攻打匈奴。打匈奴要死人,反抗王莽也要死人,权衡利弊后,高句丽决定反抗王莽。为了镇压高句丽造反,王莽又派一支军前去征讨。
正当王莽感觉军力不足时,西南夷也起兵造反。西南夷与匈奴造反的原因相同,也是因为印章。为了几个印章,王莽如捅了马蜂窝一般,被四面夹击。不久,又有消息传来,西域也反了。如果此时拿起王莽时代的大汉版图一看,周边各国一齐反抗王莽。
严尤再次上书,劝谏王莽别再跟周边各国闹矛盾。否则受害的是王莽,后悔的也是王莽。特别强调一下,自王莽称帝后,他一个人看全国的奏章。当严尤的奏章顺利地送到王莽手里,王莽确实看了严尤的奏章,不过他视而不见。在王莽心里,仿佛没有严尤这个人。王莽对严尤视而不见,是因为他活在故纸堆里,活在他所向往的周朝盛世。
正当王莽对周朝向往得很殷切时,上天又跟他开了一个荒诞却很真实的玩笑。孝单于逃回匈奴,向乌珠留若鞮单于诉苦,乌珠留若鞮单于不但不可怜孝单于,还贬他,整治他。然而,大限到来谁都躲不了,乌珠留若鞮单于死了。乌珠留若鞮单于死后,孝单于接替。
按理说,孝单于能够接替乌珠留若鞮单于已经很奇怪了。更出人意料的是,孝单于统领匈奴后,他居然对王莽说:我们继续和亲吧。听到这样的消息,王莽舒了一口气,高兴极了。不过,接下来孝单于的要求,让王莽不知所措。孝单于提出,和亲的前提是将他的儿子送回。王莽听到这一要求,顿时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之举。
孝单于自己送上门,王莽觉得不欺骗他一下,自己就是傻瓜。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王莽使出政治手腕。他对孝单于说,先和亲,和亲后再送孝单于的儿子回匈奴。王莽扣留匈奴派来的使者,另派一队使者救急般火前往匈奴签约和亲。
签约后,王莽放匈奴使者回去。匈奴使者告诉孝单于,说他们打探到,王莽早就杀了他的儿子。孝单于听后,又伤痛,又后悔。他伤痛,因为他儿子死了;他后悔,因为王莽将他诓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