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历代王朝更迭 > 第117章鸡鸣台传说的由来(第2页)

第117章鸡鸣台传说的由来(第2页)

于是,孟尝君在得到了过关文书后,带着一行门客,星夜兼程向东逃去,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时分。此时,秦王已经得知了消息,于是派遣了两路人马向东而来。一路负责追击孟尝君,另一路则负责赶到函谷关,向守关将领宣布秦王的旨意。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开始,便立下法令:“日落闭关,鸡鸣开关。”孟尝君一行人如果等到鸡叫时分才出关,很有可能被秦国的追兵追上,到时前有阻拦,后有追兵,孟尝君就只能束手就擒了。见孟尝君心急如焚,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心生一计,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头上,学起鸡叫,其叫声清越嘹亮,划破长空。他这一叫不要紧,竟然让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可谓一呼百应。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自然想不到是有人故意为之,以为天快亮了,就习惯性地开了关门,孟尝君将通关文书交给守关人员,守关将领并没有疑心,于是他们很快便出得函谷关去。待得秦王的追兵赶到,孟尝君早已带领他的门客开始了新的征程。

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便在函谷关前筑起“鸡鸣台”,据说登此台者,可隐约听见一片此起彼伏的鸡叫声,颇为神奇。

孟尝君逃离秦国之后,经过赵国。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是个贤能之人,都愿出来一睹他的风采。经过某个县时,该县中人见孟尝君并无想象中的魁梧高大,便嘲笑着说:“孟尝君真让人失望,原来他不过是个瘦弱不堪的人罢了。”孟尝君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置之。但他的门客们却很不甘心,随行之人不由分说,跳下车杀了几百人才离去。

不久孟尝君等人回到齐国,齐湣王对其才华很是赏识,于是,封其为相国,让其执掌国政。

孟尝君虽然能够广交天下贤人,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但是并不代表着能够忍受秦国对于他的侮辱。但秦国实力之强,让孟尝君不得不衡量,到底自己有没有一雪前耻的能力。这个时候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做公孙弘的,说出了一个建议,让孟尝君不妨先探探秦国的深浅。

《战国策》记载说,公孙弘又作“公孙宏”,战国时齐国人,是一名策士。既然他想到并提出了这一建议,必然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孟尝君便请求他代表齐国出使秦国,一探秦国虚实。

公孙弘此去,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秦昭襄王嬴稷一时大意刚刚放跑了孟尝君,此番公孙弘竟然明目张胆再入秦国,岂不是自寻死路?

秦昭襄王接见公孙弘时意欲好好地羞辱他一番,以雪前番孟尝君逃出生天的耻辱。所以他和公孙弘一见面,便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地问道:“孟尝君贵为皇亲国戚,又是齐国的丞相,他的封地有多大?”

公孙弘如实说道:“大约一百里。”

秦昭襄王笑了,不屑地说道:“寡人挟君王之威势,因而秦国土地东西南北,都横跨千里,秦国士兵骁勇善战,今带甲百万、战车万乘,比之孟尝君的三千门客,孰强孰弱一目了然,但是即使如此,寡人也不敢擅动。孟尝君区区百里之地,寥寥三千门客,怎么敢与寡人为敌?孟尝君这样做,不是自不量力吗?”

公孙弘听后反驳道:“孟尝君手下三千门客,哪一个不是贤达之人,哪一个不是能人异士?孟尝君懂得用人,因而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便会云集响应。大王你懂得这些吗?”

这些让秦昭襄王有了兴趣,于是,他急忙向公孙弘询问那些门客都是怎么样的神奇之人?

公孙弘见秦王终于上钩,遂向前一步说道:“有一种人,是专为消灭邪恶、主持正义而存在的,他们从来不为天子的威仪所折服,不为诸侯的霸道所弯腰。失意也好、得意也罢,他们都只会忠心于一个人,这样的人,至少有三个;在治理国家,图谋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甚至可以成为商鞅、管仲的老师,以帮助君王实现称王称霸的功名大业的人,至少有五个;即使君王拥有万乘战车,也不敢妄自侮辱一种宾客,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只要君王敢出言不逊,他就敢匹夫一怒、血溅五步,这样的人在孟尝君那里,至少有十个,其中,还可以算上我一个。”

秦昭襄王闻言,知道孟尝君绝非等闲之辈,他手下的确有许多能人异士。于是,秦王一改初时的嚣张语气,和缓地向公孙弘说道:“寡人这么问没有恶意,寡人很了解孟尝君,他是秦国的朋友,秦国有心和他相交,请您向孟尝君代为转达。”

经此一事,公孙弘终于知道,秦国其实也是比较害怕孟尝君的,但是此刻他却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暂时就坡下驴,答应了秦王。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此一节,孟尝君了解到秦王并不是无所畏惧的。于是孟尝君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决意联合秦国的宿敌——韩国和魏国,一起攻打秦国。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齐国、韩国以及魏国三国联军,从魏国借道向西进攻。这次三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由齐国进行统一指挥,秦国猝不及防,很快便兵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三国联军便打到了秦国函谷关。

秦国一国之力难以抵挡三国之势,于是秦国想到了与别国联合。这次秦国选择的联合国家是宋。原来,就在楼缓担任秦国相国的时候,他任命手下一个叫做仇郝的人做了宋国的丞相,本来齐国就时刻准备吞并宋国,这下来了秦国这样一个大靠山,宋国自然是欣然答应。

于是,此时的战国形成了两大势力对峙,一方是秦国和宋国联盟,一方是齐国、韩国和魏国的联盟。两大军事集团经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决出胜负,秦国战败,赵国和宋国则趁机抢占土地、扩张势力。宋国没有被秦国许诺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好处所收买去替秦国卖命,而是不失时机地用兵薛国,剿灭滕国,还向楚国进军,夺去了楚国淮北之地,实力得到极大的增长。赵国则趁火打劫,在秦国无暇东顾之时,迅地向北部林胡和楼烦进军,获取了广大的土地,建立了云中、雁门两大郡县。

赵国虽然是楼缓的迹国,宋国虽然是秦国的盟国,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给秦国以任何实际的支持。所以秦国最终独木难支,在坚持了三年之后,最终被三国联军攻破了东方最为重要的门户函谷关。齐、韩、魏三国联军兵威日盛,直指咸阳。

这下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着急了,他们没有想到昔日放虎归山,留下大患。为保家国的秦国最终决定割地请和,这种方式是以往其他诸侯国最喜欢在对秦国的策略中使用的,没想到这回让秦国也借用了一次。只是每次秦国在割地之后,不仅没有放弃攻击,反而变本加厉,落了个不讲信义的名声。

齐、韩、魏三国自然不相信秦国的信用,他们想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得知消息的宣太后和秦王遂变得忧心忡忡,深恐有一天,三国联军就神兵天降,打到咸阳来。

而孟尝君的门客对形势进行一番分析后,忙对孟尝君说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昔日您拿齐国的兵力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9年时间下来,魏国和韩国因此夺去了宛、叶以北的地方。韩、魏两国因此而逐渐强大起来。如今之事,与当初何等的相似。试想齐国离秦国那么远,即使攻灭了秦国,对齐国也没有半点好处,只是让韩、魏两国得了便宜。到时,韩国、魏国北边没有秦国的祸患,南边没有楚国忧虑,他们就会将矛头对准齐国,齐国就会危险了。韩、魏两国国力强盛后,就会过河拆桥。如果任这种形势展下去而不制止,后果让人担忧。您还不如私底下与秦国交好,不要攻打秦国,也不向它借兵器和粮食。当齐国的军队到达函谷关时,先别急着进攻,您可以派使者向秦昭襄王传达您的想法:‘孟尝君绝对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他进攻秦国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大王责成楚国把楚国占领的齐国土地东国还给齐国,并顺便请您把楚怀王送回楚国以相媾和。’”

“如此一来,秦国能够不被攻破,又能够拿楚国的地盘保全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楚王能够获释,也一定感激齐国的再造之恩。齐国得到楚国的沃土东国,何愁不能日益强盛?孟尝君您的封地薛邑也就会永保太平了。众所周知秦国很强大,只要它存在于韩国和魏国的西邻,就能够制约这两个国家。韩、魏两国为了打击秦国,必定依重齐国,因此,齐国可立于不败之地。”

孟尝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既然此番自己已经达到了报仇雪恨的目的,犯不着为了自己而让齐国面临危险。而且他也知道要灭亡秦国,其实是很难的,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经过一番利弊的比较后,孟尝君接受了门客的意见。于是,在齐国的操纵下,韩、魏两国转而向秦国祝贺,三国盟军进攻咸阳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秦国得到了保全,且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的苦心经营之下,更加强盛。

齐国虽然避免了韩国和魏国的强大,却最终避免不了灭亡。在齐国许多人看来秦国不过是个边陲小国,认为它地处蛮荒之地,没有逐鹿中原的资格。

只可惜,他们都看错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