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齐鲁抓紧让人找来地图,这一看之下,顿时有些傻眼。
现如今的运河,基本还都是隋唐京杭运河的故道。
通济渠和永济渠基本以洛阳为拐点大体成“《”形。
因为自隋炀帝迁都洛阳、唐朝定都长安,开凿疏浚大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苏湖地区的物资,通过漕运运抵都城。
而自宋以来,定都汴梁(开封),光是城内常驻人口就将近百万,庞大的人口聚集,使得包括山阳渎(扬州到淮安段)在内的通济渠段漕运更加繁荣。
所以这才有了《清明上河图》上汴京的繁华景象。
这次开封之所以那么快就被破城,还不如小城太原坚持的那么持久(坚持了八个多月才被破城)。
究其原因,完颜宗翰部包围开封之后,切断了汴河漕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致命危害。
这喝还好,如果这吃没得吃,那就要命了!
至于宋齐鲁记忆中后世的“裁弯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那已经是元代时候的事了。
元代为了打通杭州至元大都(北京)的运河漕运路线,耗时十余年时间。
先后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修通了现今济宁到东平(今属山东泰安)段。
至元26年(1289年),开通东平经寿张到临清(今属山东聊城,明清时期运河三十六名城之一。素有“小天津”的美誉,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当时的漕运税收入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财税收入的四分之一。直至清光绪27年[1901年]漕运停运才废止。目前的临清钞关遗址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现存的运河钞关。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自己出资重新修葺自己家乡的临清钞关),接通卫河的会通河段。
1292年,修通北京到通州段的通惠河。
至1293年改直后的京杭大运河才得以全线通航,可从杭州直达元大都(北京)。
也就成了如今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主干线,比之前绕道洛阳路程上直接缩短了九百余公里。
从杭州开航而来的漕运船只一路经扬州、淮安、淮阴、徐州直接进入山东境内。
先后穿过台儿庄、济宁、聊城、德州,后经河北省境内的沧州、直达天津、通州,最后抵达北京。
元京杭大运河的修通不仅繁荣了临清钞关,同时也让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漕运兴盛时期,光是天津南北的运河段,每年就要通航两万余艘的漕运船只,以及一万余艘的运兵船只。
同时还打造出了具有“中国北方威尼斯”称号的-江北水城聊城,仅城区的人工湖东昌湖的面积就占整个旧城区的三分之二以上。
东昌湖的正中还有一座湖心岛,湖心岛上还有中国的十大名楼的全木质结构的光岳楼,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中有湖,湖中有城”。
可是现在嘛,都是个锤锤!
宋齐鲁抓紧喊停了船队,让保安军就地安营扎寨。
他得好好思量一下,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正好此时刚接到的虞允文飞鸽传书,信中说赵构这厮从河北的大名府“战略迂回”,蹿到可东平府(今天的山东泰安东平县)去了。
而且看苗头,还有继续往济州府(此时的济州还不是现在的济宁,北魏时济州府治所设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后北周时迁至山东菏泽的巨野县,直至1150年山东境内黄河决口泛滥改道,淹没了巨野,这才把治所移至地势相对较高的任城[济宁])移动的苗头。
正好,宋齐鲁看这样式,赵构基本上是延续了原来的历史轨迹,头也不回,一路向南。
照这个“移动”速度,在三四月间,就能到达他的“龙兴之地”—南京应天府商丘了。
而此时的宗泽老大人,一心为国,坚持要去开封“勤王”,但是赵构这家伙都快怕死了啊!
坚决不同意宗泽的主张,但是又怕自己名声不好,所以只同意让宗泽自己带着本部的一小部分人马驰援开封。
此时的岳飞也在宗泽麾下的刘浩部效命,跟着一起去了开德府(河南濮阳)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