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萧启年的心中一沉。他明白楚赢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这个新方案并没有被接受。尽管如此,他还是想尽力争取:“陛下,前线将士的生死存亡关乎整个战局,我恳请您再慎重考虑一下。”楚赢看着萧启年焦急而诚恳的面容,叹了口气道:“萧皇,我理解你的担忧和急切。但此事重大,我需要与朝臣们商议后再做决定。今日之谈就到此为止吧,你且回王府休息,等待进一步的消息。”萧启年知道再争辩下去也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躬身告退:“多谢陛下接见,臣告退。”他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等待楚赢的最终决定。第二次谈话就此终止,萧启年在侍卫的引领下,默默地回到了王府。他坐在王府的花园中,看着盛开的牡丹,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北元的前线将士仍在等待支援,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却无法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这种无力和挫败感让他倍感沉重。萧启年有些搞不懂,到底是什么,让楚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要知道他当初遭遇危机时,可是楚赢不辞劳苦,亲自率军奔袭,如果没有他的话,自己也当不上这个皇帝。楚赢对他的恩情,对于北元的恩情,可谓重若山岳一样,只是为何这份恩情就到此结束了?萧启年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接受这一结果,他觉得这其中必定有自己所不懂之事。短暂的犹豫之后,萧启年立刻召集了随自己前来的官员们,共同商讨当前的局势。他心中清楚,这次与楚赢的交流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北元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诸位,”萧启年沉声说道,“今日与楚赢陛下的交流,并未能改变他的决策,我们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一位官员站起身来,眉头紧锁地分析道:“陛下,既然楚国皇帝不肯改变决策,我们继续留在这里纠缠恐怕也无济于事。”“更何况,长时间逗留,可能会引起楚国的猜疑,甚至出现不可预测的意外,比如被软禁等。”这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事实上,萧启年相当清楚,对方的言外之意。这一次他们来到楚国,本身就是冒险的,因为按照国家与国际之间的常理而已,楚国眼下的行事,就是在刻意改变两国关系。甚至可以认定为,在煽动局势。由此要是引申下去的话,难道楚国想要停止供应前线用度,就不是一个诱他萧启年前来的阴谋吗?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楚国虽然表面上对我们礼遇有加,但难保他们不会有其他心思。我们还是应该早做打算。”萧启年听了官员们的分析,心中更加沉重。他明白,继续逗留在楚国可能确实存在风险,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改变楚赢的决策。然而,就这样放弃,他又觉得心有不甘。“诸位的担忧我都明白,”萧启年缓缓开口,“但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前线的将士们,还在等待我们的消息,我们总不能让他们失望。”一位老臣叹息道:“陛下,臣等也明白前线将士的期盼。但如今楚国态度坚决,我们实在难以强求。与其在这里冒险,不如先返回北元,再从长计议。”萧启年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够了,这件事谁也不要继续说下去,朕要单独想一想。”萧启年的态度,不免让官员们,有些提心吊胆,但是他既已这么说,自然无人再敢啰嗦,一个个只得退回房间等候。官员们走出院子,纷纷松了口气。他们眼下对于自己的处境,更担心了。当晚,萧启年独自一人在书房中沉思良久。他知道,这次楚国之行虽然未能如愿,但也并非一无所获。至少他了解了楚国的态度和底线,也为未来的交涉奠定了基础。而北元的前线将士们,依然是他心中最牵挂的存在。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为将士们争取到更好的支援和保障。萧启年深思熟虑后,他知道自己还是,要拒绝臣子们的提议。他决定继续留在楚国,尽一切可能与楚赢进行沟通斡旋,为北元争取最大的利益。第二天一早,他便带着昨日,猜想楚赢会暗害他的那几位大臣,一同前往皇宫。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的坦诚,也向楚赢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信任楚国,并愿意开诚布公地解决问题。在御书房中,楚赢接见了萧启年一行人。书房内的气氛庄重而肃穆,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古朴的书桌上,为这场会谈增添了几分正式感。萧启年躬身行礼后,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陛下,昨日与臣下们商议时,有人担忧在楚国逗留过久恐生变故,甚至猜想陛下会有不利于我等之举。”“但臣深知陛下乃英明之主,断不会行此小人之举。今日特将此事禀明陛下,以消除误会,增进两国之间的信任。”楚赢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沉声说道:“萧皇此举甚明,朕甚是欣慰。楚国与北元素来交好,朕怎会行暗害之事?倒是有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萧启年连忙解释道:“陛下明鉴,臣等绝无此意。只是前线战事紧迫,臣等心中忧虑,故而有些许猜疑。还望陛下海涵。”楚赢摆了摆手,示意不必介意。他话锋一转,说道:“萧皇此次来访,应该还是老生常谈吧?。”萧启年正色道:“陛下,前线战事吃紧,北元将士急需支援。臣恳请陛下能够恢复对前线的支援,以解燃眉之急。”楚赢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朕会慎重考虑。但萧皇也需明白,楚国目前也有诸多困难。支援前线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