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 第11节(第3页)

第11节(第3页)

因为这一批甜菜糖数量不多,所以,刘昌直接将其做成了白砂糖和单晶冰糖,然后白砂糖取名叫做“赛霜雪”,冰糖取名叫“胜琼苏”,用精美的瓷盒装起来,一看就身价不菲的模样,价格也卖得很高,至于说来年若是价格下降了,这些商人会不会觉得上当受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好东西刚出来的时候贵,那不是正常现象吗?

这几样算是卖得最好的,根本就是供不应求,其他东西销量就稍微差一点,像是豆油,卖得就比较一般,主要是运输不方便,而且,这玩意放在大汉,属于是有钱的人不在乎,没钱的人吃不起,他们运回去之后,利润不会太高。瓷器也是一样的道理,这玩意太脆弱,大汉境内路况并不怎么好,一个不注意就碎了,总不能回头卖瓷片吧。倒是各种玻璃珠卖得不错,体积小,形态多,他们完全可以买回去自个用作首饰上的装饰品。

总之,榷场开放之后,来自辽国的商品就开始在大汉上层盛行起来,贵妇们没有一两套玻璃头面,都不好意思出门,餐桌上没有一碟白砂糖,这宴会就显得不够档次,官员们也开始不乐意继续用竹简了,用不起罗纹纸,档次差一点的总行吧,如此,一天的工作,记个几张纸也就可以了,省掉多少麻烦,各个衙门都在追着问上头要钱,要求为自家衙门采购足够的纸张,只愁得治粟内史头发大把地往下掉,这纸看起来不算很贵,但是各个衙门加起来,成年累月的用,那就不是什么小数目了,又不能厚此薄彼,他从哪儿能挤出这笔钱来呢?

刘恒面对治粟内史的哭诉,整个人都不好了。

第44章

从知道刘昌的消息开始,刘恒就知道这个长子变成了祸害,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刘恒自己对于物质要求并不高,如今大汉虽说从战乱之中恢复了过来,但是民间门依旧不富裕,朝廷财政状况也很一般,所以,刘恒才要进一步降低百姓的负担。刘恒想的是,自己不多花钱,让下面那些贵族官僚也少花钱,省得他们去盘剥下面的百姓,致使百姓困苦。

结果,他自个倒是俭省了,刘昌却将这奢侈之风刮起来了。这些人也没有动用朝廷的税赋,但是这些人的收入并不依赖于朝廷的俸禄,朝廷俸禄构成主要是禄米,最高也就是两千石。两千石粮食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那是很多了,一个五口之家,两千石粮食足够他们吃十年。但是,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只吃粮食,这两千石粮食连基本的体面都无法保障,这就需要额外的收入,正常官员额外的收入无非就是来源于食邑、农田、商铺,一些官员还会有宫中的赏赐,至于各种灰色收入,那就不好说了。

人的贪欲是没有穷尽的,当他们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之后,就想要更多,而想要维持这样的生活,他们能做的自然就是从各个渠道来索取。像是辽国那边,贵族们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却可以从工商业获得足够的利益,地方官员可以截留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他们的补充津贴,中央的官员同样也能得到一定的绩效奖金。总之,只要你肯干,我就肯给,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是还贪赃枉法,那么也别怪我不给你留面子,连里子都给你剥干净。

但是辽国因为工商业的兴起,加上可以对周边倾销商品,整体处在蒸蒸日上的状态,自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如今的大汉却做不到这个,大汉如今整体还是比较穷的,花钱的地方却是很多,结果若是上层首先奢侈,他们不会像是辽国那边一样制造消费,他们只会将负担转嫁在普通百姓身上,用民脂民膏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但是要阻止,却也没法阻止!榷场除了这些奢侈品之外,还有许多大汉这边必需的东西,比如说精铁,大汉这边钢铁产量很低,成本却不低,因此武库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武器还是继承自秦朝时候的青铜器,只能是慢慢更新换代。辽国榷场那边,精铁铁锭便宜得不行,简直跟白送差不多,数量也很多,要是不买,那真是比亏钱还难受。

除了精铁之外,榷场的粮食卖得也很便宜,以后北方的军粮完全可以从辽国榷场采购再运送过去,如此可以节省许多损耗。总之,榷场对于大汉来说,好处也很多,若是将榷场禁掉,那么无疑是两败俱伤,何况,对于那些贵族来说,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可不会在乎太多的禁令,到时候反而更难控制。

至于说对那些奢侈品苛以重税,那些贵族富户不会因此少消费多少,相反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只会将其转嫁出去,思来想去,最终刘恒也只能作罢。他原本指望着混在那些被卖往辽东的细作将那里的先进工艺学会再传回来,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像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最精尖加工技术的车床还有各种运用了水力风力作坊的地方,只有经过多次审查,信得过的人才能接近,而且,在绝大多数作坊,都已经实现了流水线作业,大家都只需要掌握一个工序,至于其他的,那根本就不需要多管。这样培训起来很容易,全套的制作工业也就少去了外流的风险。

刘昌如今做的就是加强基础教育,让大家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好减少对于系统的依赖,因此,他开始在乡间门兴办社学,社学的作用就是搞启蒙和扫盲教育,由当地的官吏做老师,将社学教学时间门算作他们考核的一部分,然后社学也要定期考核扫盲率。只要将事情与政绩挂钩,地方上官员的行动力还是很强的,地方上财政也宽裕,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然能有结果。等到识字率提升之后,就可以开展进一步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刚到辽东的移民能做的自然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他们能接触到的也只有那些非机密的环节,这些环节就算是叫大汉那边知道了,想要复刻出来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就算真的复刻出来了,刘昌这边工艺都能更新换代了。

刘昌这边的榷场同样也引起了匈奴人的注意,当初中原战乱,冒顿招降了一部分被始皇帝派出去屯垦的老秦人乃至一部分长城军团,这些人给匈奴人带来了不少新鲜的东西,比如说更加先进的武器,算是尝到了甜头,他们也明白,中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他们一直很关注南边的情况。

像是卢绾当年率众投奔了匈奴之后,就被封为东胡卢王,他们的草场就在靠近辽东和长城的地方,也就是在左贤王的地盘上,之所以将他们放在这里,其实就是用他们做间门谍的意思,他们毕竟是汉人出身,他们的人出入长城的话,会更加方便,可以更好地打探汉朝这边的动向。而汉朝这边呢,长安城里保留了卢绾的燕王府,还按时发放俸禄,将禄米折成钱乃至金子送到王府之中。吕后执政期间门,卢绾的妻子还带着几个儿女跑回了长安,就住在燕王府里,只是运气不好,还没见到吕后,吕后就去世了,卢绾的妻子之后也因病去世,但是,即便没有见面,互相之间门也有着默契,他们对东胡部的一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通过这样的手段,将东胡部同样发展成了汉朝在草原上的一颗钉子。说白了,东胡部在草原上扮演的角色就是双面间门谍,给双方提供对方的信息,以此获得了相对超然的地位,比起当年投奔了匈奴的韩王信处境要强得多。

汉朝的商队在北方来来往往,却都往辽东而去,匈奴人又不是瞎子,自然是要打探一番的,东胡部本来就靠近辽东,当年作为卢绾的旧部,卫满又是投靠了朝鲜,还自立为王,匈奴人那边还以为这里还是朝鲜,觉得以卫满跟卢绾的关系,让东胡部打探消息再容易不过。

此时卢绾已经去世多年,如今的东胡卢王是卢绾的儿子卢兆配,他当年并没有跟着母亲逃回汉朝,而是留在了草原。他出生在沛县,几乎是跟刘肥一起长大的,对于大汉自然非常想念。卢绾当年所谓的造反几乎就是一场阴差阳错的闹剧,但是刘邦一死,这事就变成了定局,刘邦死后不满一年,卢绾也跟着去了,临死还想着回归大汉,卢兆配继承了东胡卢王的位置之后,也想要继承父亲的遗愿,当年卢兆配的母亲带着他几个兄弟返回大汉,其实当时就是想要出卖匈奴的消息,以此功劳作为晋身之阶。结果运气不好,又赶上了吕后薨逝。

为了这事,东胡部也被匈奴王庭抓住了把柄,这两年日子都不好过,如今右贤王逼着他们去打听辽东的情况,自然不能说他们跟卫满的关系没有匈奴人想得那么密切,要是真的卫满认卢绾这个旧主,早就该东胡部联络了,最后只得硬着头皮派人前往打探。

就像是汉朝那边想要将东胡部变成自己的消息来源一样,刘昌对东胡部也很感兴趣。同样是投降匈奴,卢家跟其他几个异性诸侯不一样,卢绾跟刘邦关系太密切了,他幼年丧父,是被刘太公当做自己儿子一般养大的,跟刘邦之间门的关系,比刘邦上面两个兄长更亲密,有这样的感情在,起码二十年内,卢家人会更偏向大汉,至于再往后,其实也一样,匈奴人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匈奴真正的本部其实也就是那么多人,其他那些部族号称是匈奴,实际上对于匈奴本部来说,他们也就是护卫甚至是奴仆一样的角色,匈奴王庭其实一直在抽取其他部族的血液供养本部,好在他们四处劫掠,也能让其他部族分润到一定的战争红利,这才能保持住匈奴整体的向心力。像是东胡部,主体都是由卢绾带来的人组成,他们也没有积极融入匈奴,跟匈奴联姻的意思,自然在匈奴人眼里,他们并不值得信任,无非就是如今还用得上,所以没有直接对东胡部下手,若是哪一天,他们意识到留着东胡部就是祸害,那么,灭掉东胡部,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刘昌眼馋的不是东胡部的情报,能让东胡部知道的情报,不会太重要,刘昌却是希望能让东胡部成为一个纽带,让他能够与匈奴通商,然后通过经济上的手段削弱匈奴。

在听说有东胡部的使者来到辽国之后,刘昌就来了兴趣。

卢兆配派出来的人里,带队的是他的异母兄弟卢迁,卢迁当年没有跟随卢绾的夫人返回汉朝,一直留在了匈奴,他原本只是想要打探一下辽东这边的消息,结果到了这边之后,发现辽王居然姓刘,是当今汉天子的长子,顿时就心中一动,干脆打着使者的名号,表示想要面见辽王。鸿胪司的人不敢怠慢,一边将人留了下来,一边命人迅速给刘昌传信。辽国这边,已经开始驯养信鸽作为传信之用,所以,不过是几日时间门,卢迁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当下便率队在鸿胪司的陪同下,一路往王险城而来。

在匈奴的时候,东胡部为了不显得另类,自然随着匈奴人披发左衽,而进入辽国境内之后,卢迁便带着人恢复了汉家装束,将头发用发冠束成发髻,换上直裾,除了脸上因为草原上的风沙显得稍微有些粗糙之外,看上去与汉人贵族也没太大区别。

“东胡卢王帐下使者卢迁拜见辽王!”一身中原士大夫打扮的卢迁一板一眼地给刘昌行礼,刘昌含笑说道:“免礼,论起来,寡人还得叫使者一声叔父呢!都是一家人,快快请坐!”

虽说知道对方说的是一句客气话,卢迁还是觉得心中一暖,谢过了刘昌之后,从shan如流地在座椅上坐了下来。他从进入辽国境内后,一路上在驿馆里面就习惯了桌椅高床,这会儿半点别扭也没有。

刘昌叹道:“寡人曾听父皇说起过叔祖,可惜的是,叔祖当年为奸人所害,不得不逃亡匈奴,以至于寡人再无机会与叔祖相见,如今想来,实在是憾甚!”

卢迁虽说是庶出,但是卢绾是个宽厚的性子,卢绾的妻子赵夫人也不是什么悍妇,卢迁年纪小一些,小时候在卢绾那里也是受过一段时间门疼宠的,这会儿同样很怀念卢绾在的时候,听到刘昌这般说,ren不住眼睛一红,说道:“劳大王挂念,若是先父知道大王在域外开疆拓土,立国建庙,定然欣慰非常!”心中也是遗憾,若是当年自家父亲也是在长城外面建立封国,是不是就没有后来那些事情了呢?可惜的是,那时候谁能想得到,还能这样操作?

read_xia();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