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与郡国兵不同,这些人除役之后,只是带个乡兵的名头,并没有春秋教阅。不过只要州中的甲仗库在,这就是一支潜在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其他军队抗衡。
想通了这一点,石全彬也就明白杜中宵为什么强调是由知州掌军册。后世常说这时的官员,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知州。知州不全是文官,重要地方大多都是武臣。州一级的主官不是只有知州,还有直接用武将的刺史。而知县不管军,非京朝官的知县就是县令,属于文官序列。
此时的知州到底不是两汉时的一方诸侯,权力早已被分割,手下多一支这样的力量,也并不会让人起什么异样的心思。只是掌军册,手中就有可靠的力量,少受通判和监司的牵制。知州要想有两汉时郡守的职权,必须加一大堆使职,如帅臣经略使就例有一长串兼职,只是简称其为经略使而已。没有兼职,知州职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不是一方之主,而只是附属于朝廷的一个官职而已。
如石全彬是陵州团练使,如果真去陵州回本镇,他就是那一州的主官,不会再设知州。如果朝廷加一句不签署本州事务,那就是个闲官,还会有知州及相应官员。州府本就是藩镇,节度、防御、团练、刺史、观察等印一应俱全。只是极少的情况下,才会让这些藩镇官实任,是一种特殊的荣耀。在藩镇官实任的时候,他们的职权远大于知州,幕职官全部对他负责,名义上不再是朝廷外派。
宋朝削藩镇,不是没有藩镇了,而是绝大多数只有名义,藩镇还在那里。平时藩镇各印,是由州里的官员分掌的,很多政务军务,制度上仍然是用藩镇的名义发出。
石全彬对此知之甚明,军制上向两汉郡国兵靠拢,也是军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只要州里的事务是知州主管,而不是节度使、防御史、团练使、刺史,朝廷就不必担心。
一切想通,石全彬才知道自己还是小看了营田厢军,小看了杜中宵。设立营田务衙门,再加上营田厢军,杜中宵其实同时试验了两种制度改革。一是因为田都是新开垦,营田务所属的民户类似于均田,各家田地相差不多,贫富比较平均。依附于营田务制度,营田厢军类似于郡国兵,是通过学校从良家子中选出来,他们的待遇和军功是由地方分担的。
全用良家子从军,军官和兵员在地方都是民户,营田厢军与此时的禁军和厢军完全不同。偏向于郡国兵的选拔制度,又使其与弓箭手、蕃兵甚至出现苗头的保甲也不同,与唐时的府兵也不同。
营田厢军选拔而来,对地方并不特别依赖,军需全部都是由军中供给,军官效用职业化,兵员则是半职业化的。军队的战斗力,并不依托地方的土地制度,其他地方同样可以如此。给的待遇是免役,参军时主户和客户是相同的,只要有家庭,没有资产的编户都可参军。
现在营田务的均田被破坏了怎么办?破坏了并不影响营田厢军,那就不是杜中宵的事了。营田厢军需要的是地方稳定,编户齐民,要的只是人力,并不是物力。
实行这样的军制,那现在军中多处与禁军不一样的地方,到底会不会影响战斗力,石全彬又拿不准了。前些日子赵瑜到这里看过之后,对营田厢军大加赞赏。特别是火炮,赵瑜断定以后会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天下再没有军队比营田厢军更全用炮。此事引起了皇帝和宰相的重视,特意再派石全彬来评估一下营田厢军的战力。去广南数千里,又是厢军序列,到时打不了胜仗,这笑话就大了。使用当地的厢军也就罢了,千里迢迢派京西路的厢军去,是要当主力部队用的。
营田厢军的战力如何,石全彬还没有见到,仅仅是军制就让他非常头痛。除京城禁军,在外的禁军和厢军都受地方官员和三衙双重领导,以地方官员为主。杜中宵有权力对军队进行改革,只要这种改革在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只是厢军有禁军和乡兵的双重性质,并没有离经叛道。
正在石全彬想心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号角响起,军营里一下就热闹起来。
石全彬惊了一下,问身边的杜中宵:“提举,怎么突然号角响起?莫不是有军情?”
杜中宵道:“团练,此号只是告诉军中官兵,中午休息时间结束,要迅速整军。军官训话,各自去做安排好的事务了。军营之中,一切皆有纪律,衣食住行,都必须听从指挥。”
石全彬点了点头,这才明白。一般的军营,号角响起,都是有紧急军情,没想到这里如此随意。
看着附近不时有军官兵员整队,石全彬道:“提举,军中如此频繁吹响号角,人人紧绷,到了战时遇到敌情又该如何?总不能到了临战时,反而不吹号角了。”
杜中宵道:“军中号令,日常是一回事,转为战时又是另一个样子。号角各有不同,
加上军中用的金鼓旗帜,用途不同,曲调不同。军中士卒都受训练,必须分得出其中异同。”
石全彬点了点头:“如此说,军中吹号的也是熟手,非一般人可为。”
“那是自然。鼓吹本就是军中号令,岂能任意为之?凡是掌鼓吹的,都是号令人员。”
后世军中常用的军号此时还没有传入中原,偶有所见也被当成稀罕事务,日常所用是金鼓号角。号角很难有明确曲调,只有几种简单声音,主要用作集合整惕之用。杜中宵倒是想用军号,不过那东西看着简单,对于不通曲乐的人来说,想制出来可就是难了。
看着整队之后各自离去的队伍,石全彬道:“提举军中虽无肃杀之气,但军容严整,纪律来明,非弱旅可比。练军之难,首在整齐,次在结阵。观你军中部伍,一行一动都有指挥,整齐划一,已是不易。”
杜中宵对自己练的军队最自豪的就是纪律,听了这话,对石全彬道:“团练且看,军营中各支队伍不只是整齐,他们走起来,步伐一致。每人迈出去的步长、步速几乎一样,走得远了也不会乱。”
石全彬仔细看了一下,果然如此。行进中的兵员并不会特别注意脚下,但他们每一步走的距离,行走的步速几乎一样。就连抬脚落脚,也大致相差不多。走得远了,队伍依然整整齐齐。这显然只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而且有固定标准。一步迈出多远,一丈走多少步,都非常明确。
能够保行军容整齐,就已经是强军的标准,想做到营田厢军这种程度,就连禁军上四军也不行。
一时好奇,石全彬问杜中宵:“提举,练成如此必然费了无数功无,不知有何用处?”
杜中宵道:“军容整齐对军纪士气的好处不说,但说临战时的实际用处。我们用的是火枪,要求同进同退,一起开枪。做得越整齐,威力越大,对敌的伤害越大。他们平时这样习惯了,临阵时不必特别指挥,就可以整整齐齐前进后退,装药发枪。鼓点只是提醒兼鼓舞人心,他们并不全靠鼓点指挥。”
“哦——”石全彬点了点头,没想到杜中宵练兵细到了这种程度。士卒临战,特别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其实非常机械,很多是出于本能做动作。平时习惯了,战时在周围带动下,会加强战力。
第230章大势
到了下午,石全彬让姚守信带着,熟悉了军营事务。由于军制不同,石全彬特别留意军中条例,让姚守信找人替他录了一份。只是没有想到条例如此复杂,录完之后,他看了一下午,只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再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情。
到了晚上,杜中宵把军中的重要军官叫来,听石全彬讲朝中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