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和宋朝都认为两国的实力,可以压过党项,如果帮着另一方进攻,无异为人火中取栗。所以宋朝和党项开战,契丹旁观,从中渔利。契丹开战,宋朝同样旁观,获得喘息之机。
白涣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现在党项人那里只怕比自己更紧张。不过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对耶律不花道:“依郎君的话,西贼官兵是断然不敢来的,只怕有小股盗贼,借助他们那里的地利——”
耶律不花冷哼一声:“小股盗贼怕什么,这里有我们这么多钱,以为没人看着么!依我和杜知军商量定了的,我们的兵马到这里来,不能顶盔带甲,不能用长兵,但人还是有的!”
白涣一怔:“原来有我们自己的人,小的怎么不知道?”
耶律不花沉声道:“你管好赌场就行了,不该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你以为南国在这里没有人吗?我告诉你,除了唐龙镇城里,这里也有他们的兵!而且,是从府州来的蕃兵!”
白涣打了个激灵,不敢再问。想来也是,这种地方设在城外,简直是引诱盗贼来抢,怎么会没有防备?不过这里是大宋境土,不能出现契丹兵马,两方在这里守卫的都隐藏了身份。契丹兵马大多扮作外地来的客商,在赌场和各种客栈里游荡。而宋来的蕃兵,则扮成主管伙计,经营这里的店铺。
杜中宵这样布置,就是让城内城外隔开,城内是单纯做生意的地方,城外则收纳乱七八糟的各种生意。就好像下水道,总得有地方容纳各种垃圾。城内城外隔开,火山军与唐龙镇隔开,尽量利用唐龙镇商业上的便利,而避免这里的乱象影响到内地。
这也正合耶律不花的心意,他赚钱是来花的,躲在城里专心谈生意有什么意思?城外这种地方,才是他喜欢的。在这里住上段日子,把唐龙镇做生意的门道学会了,自己回东胜州有样学样,就不用如此麻烦了。东胜州的条件比唐龙镇好多了,等到那里建起来,只怕还要繁华过这里。
什么是繁华?耶律不花眼里就是有大量的钱。而在杜中宵看来,是利用商业发展实业,火山军及其腹地农业和工业尽快发展起来,才能长久。
第128章模范农户
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杜中宵久久没有说话。光怪陆离的唐龙镇里繁荣商业,总让他觉得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只有这一望无际的粮食,才让人心里踏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粮食,这里的开发才算是真正开始。粮食有了,就会吸引来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
程文礼道:“知军,去年开田五百余顷,风调雨顺,无旱无灾。有了营田务的粮食,自今以后就不需从外地运粮草来了。依托营田务,今年可以开更多的田。”
杜中宵摆了摆手:“不必了,营田务的规模已经够大了。加上今春的三四百顷,营田务已经有耕地近千顷,能够容纳两三千户人家,足够了。以后再有人户迁来,官贷牛种,让他们自己搭伙垦田。”
程文礼一怔:“这是为何?营田务开田,可比一般小农强得多了。”
杜中宵笑着道:“可这里并不适合营田务,对小农倒是合适。推官,人户如何组织,地到底要如何种,要因地制宜。现在营田务开出来的土地,基本已经完全占住了河谷平地。假以时日,开沟治渠,营田务的土地大多都能浇上水,旱涝保收。那些山坡沟谷间的零星土地,并不适合营田务。而且,农户要想活得好,便不能只种地,总要有换钱的东西。比如桑麻,家家要种,不然拿什么换钱?这里不宜桑,种麻的地方也不多,便要另想办法。现在看来,最好是养羊,小农之家最合适。”
火山军境内总的来说以丘陵山地居多,沟壑纵横,只有营田务的一带的河谷地区是小片平原。初期垦荒的时候,自然是有组织的营田务便利,但随着平地被开垦,再用营田务的组织形式就不经济了。
农业发展,第一就是提供让人类生存下去的粮食,第二就是提供工业原料。工业原料的商业化,再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两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经济才能健康。
几千年来,中国对农业的认识,一是粮食,再一个就是桑麻。以桑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纺织业是第一大工业。营田务的组织形式,对于粮食生产有利,但对于纺织原料的提供是不利的。
火山军这一带不宜桑,种麻的地方也不多,纺织业不发达。杜中宵的规划,纺织业是以羊毛纺织为主。而稳定提供羊毛,还是以小农为好,农业与牧业相互补充。这一带的地理条件,也没有大牧场。
此时麦田种得远比后世稀,为了充分利用地力,杜中宵命营田务前些日子在麦行间套种了大豆,此时还没有出苗。走下田埂,从地里扒出几粒种子看了,见发芽正常,对程文礼道:“推官,这一带冬天太长,若是收了麦再种菽豆,便就长不成,少收了一季粮食。我们提前半月下种,收麦时正好出苗,不惧踩踏的时候,麦豆两相宜。收了豆后,歇上一个冬天,再种一季粟米,秋后又能种麦。”
程文礼点头:“知军说的是。地便是这些地,种得好了,多收许多粮食。”
这就是两年三熟制,是火山军这里的极限,一年两熟是达不到的。再向北,就只能一年一熟了。营田务两年开垦的土地,刚好麦粟轮换,基本保持了品种的平衡。本来太宗时期各地设有农师,可以总结经验,推广农业技术,可惜后来废除了。杜中宵有心恢复,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沿着麦田向东行去,走不多远,地里的粮食便就换成了粟米。这是冬天和春天新开垦的土地,粟米春天下种,秋天又能收一季粮食。
走出粟米地,就又是大片的荒田,间隔有大片林木。树林是特意留出来,进行人工修理补栽的,作为营田务的界限。外面的土地,分配给移民来的人户,自行开垦。
夏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旁边的草丛里,不时飞出一只野鸡,扑楞楞地飞一会又消失不见。偶尔还有野兔,在草地上蹦几下,警惕地看着杜中宵一行。
随在杜中宵身边的十三郎道:“可惜没有弓箭,不然猎只兔儿给官人下酒。”
杜中宵笑道:“我又不是个平常吃不上肉的人,猎他们作甚?这些野物,非不得已,不必射猎。人吃肉,还是要靠养殖牲畜。以前这里羊肉不值钱,猪肉价贵。自去年以来,营田务养了不少猪,猪肉价也降下来了。有猪肉羊肉,何必来吃这些?”
十三郎不好意地挠了挠头。大部分野生动物,肉的口味都远不如猪肉羊肉,杜中宵说的也有道理。
又走了两里多路,前方出现一个小村落,十三郎喜道:“可算是到了!那个村子就是三伙,是去年内附的那个蕃落首领香布,与两户从内地来的人一起建起来。香布手里有本钱,到了这里之后,雇了不少来我们这里的蕃人,现在是个员外了。”
杜中宵微笑:“他内附一年多,总算过上了自己想过的日子。”
营田务的规模基本确定之后,火山军便就有意识地引导有实力的农户,自己在界限外建村落,组织人开垦田地。香布带着族人在营田务做了几个月的活,厌倦了以前聚族而居的日子,便带着家人,跟两家与自己谈得来的农户一起,到这里建了处村子。
远离营田务开田的农户,多是几家一起来到处地方,最开始搭伙过日子,以降低成本。有些村子便就以此为名,三家便就叫三伙,五家就叫五伙。后来的名字被占住了,再另想名字,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