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大明:我爷爷朱元璋 > 第634章(第1页)

第634章(第1页)

第634章

大致为每位官员每月支取1石。这是官员每月生活的基本保障。

二是“折绢米”,即以绢折米,官员俸给每年有2个月支取的是折绢米,通常为绢1匹,折银7钱。

三是“折银米”,即以银折米,每年有10个月支取的是折银米。

明代官员禄米俸钞之数,最初确定于洪武五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又重新更定官禄,从正一品每年的俸给米1044石,一直到从九品每年的俸米60石,随之成为一代定制。

明代官俸之薄,堪称历代之最。从俸薪来看,明代与唐及五代相比,显然低了许多。

根据于慎行《谷山笔麈》一书的考察,明代宰相(即内阁大学士)的月俸,还不能达到五代北汉时的一半,与唐代相较,更是相差甚远。

内阁大学士的官俸尚且如此之薄,至于那些下层官员的俸薪就更显低薄。据吕坤《呻吟语》记载,仓官每月的俸粮,只有1石;

驿丞的俸金,一年也只有7两银子。如此低薄的官俸,甚至不如普通的衙门服役人员的工食银,难免导致这些下层官员出现“不足供饔飱”的生活窘况。

为了让官员维持还算体面的生活,洪武大帝思来想去只好在常俸之外,给官员一些额外的津贴。

尽管在明代尚无“养廉银”之说,但这些津贴目的还是为了让地方官员“养廉”。

如今官员津贴,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差旅津贴,包括官员上任时的“道里费”,地方官员朝觐时的“盘费”。

“道里费”的多少及其等次,大致为知府50两银子,知州35两银子,知县30两银子。

地方朝觐官员的“盘费”,道途远的多达100两银子,近的则为50两—60两银子。

二是柴薪银。这项“柴薪银”津贴,实际上往往多于官员的月俸。

举例说明,某人在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并出巡地方之时,一个月内,衙内诸如鱼、肉、蔬菜的开支,共计银子2两余。

这还不包括家眷的生活开支在内。可见,一个地方官员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是每月2两余银子,一年大概需要24余两银子。

这仅仅是地方官员的生活开支,若是在京城,号称“桂玉之地”,百物皆贵,再加之各种必需的应酬开支,官员的家庭消费,明显会高出许多。

京城官员的消费,即使颇为俭朴,也需要每年将近100两银子,若是不加节俭,更是高达每年600两—700两银子。

又据历史上李延昰《南吴旧话录》的记载,稍为普通的读书人,八口之家,在京城维持一年的生计,大致需要花费银子50两。很多初任官员无不陷于困顿的窘境,甚至导致“京债”的盛行。

以某些考中进士留守京师做官的人为例,他们的生计已是相当“空乏”,甚至不得不向他人“称贷”。

至于那些在京城候选末职的官员,更是穷困潦倒,很多甚至依靠做裁缝度日。为了偿还这笔债务,官员上任之后,除了“剥下”之外,只能“借库银以偿之”。

官员贪贿索赂,甚至盘剥百姓,盖有其因。毫无疑问,无论是穷官、冷官,还是清官,明代官员的家庭生计,仅可称之为“清贫”,实则与普通民众之“贫困”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换句话说,官员生计的清贫,是一种相对的贫困化,有时甚至是文人士大夫喜欢“哭穷”的习惯所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