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一眼徐光启手里的小册子,问:“记的什么?”
徐光启把册子拿给他看,上面记的正是各家各户今年的收成。
徐光启说道:“这样的册子我还有几十个,记录了他们有多少亩田,用的什么样的秧苗,插秧前后分别做了什么,粮食产量如何。”
朱翊钧笑道:“你不好好读书,记这个做什么?”
徐光启合上他的小册子:“这可比读书重要,我都记了两年了,每月都来。”
朱翊钧好奇道:“你要做什么?”
“我打算多记录几年,看看哪些农户亩产的粮食最多,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选出良种,让其他人也按照这个方法种。”
朱翊钧点点头:“确实,听起来比读书有意义多了。”
徐光启又道:“接下来,我还打算统计水旱虫灾,对各项救灾措施分析利弊,寻找可以备荒充饥的野菜。”
朱翊钧问:“这是你研习算学的原因吗?”
“是,也不全是。”徐光启说道,“算学很重要,人人都用得上。最起码,上缴田赋,买卖粮食,不被人欺骗愚弄。”
朱翊钧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怎么上缴田赋还会被骗?”
“那可不,农户不识字也不实数,不都由那些粮长说了算。”
粮长就是官服指派的富农,收取田赋,再统一上缴衙门。他们往往会在其中做手脚,谋取利益。
朱翊钧说:“以后不会了。”
“嗯?”徐光启没听懂,“什么不会了?”
朱翊钧说:“你说的情况以后不会再发生。”
徐光启打量他:“你怎么知道不会?”
“因为我是皇帝……”朱翊钧停顿片刻,补上后半句,“他表哥。”
“……”
“皇帝的表哥”这身份听起来很唬人,实际没有什么用,不如一个有实权的地方官。
“唉!”徐光启叹一口气,“说不得,说不得明年我就不能时常出来了。”
“怎么了?”
“我爹叫我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朱翊钧笑着摸摸他的后脑:“考功名也很重要,考上了功名,才能施展你的才华,做你想做的事,对不对?”
作者有话要说
琵琶四斤,在第70章
崽:这片土地由本仙君照着,年年丰收不是梦。
董其昌和朱国祚都做过朱常洛的讲官。
隔壁小七那个文,提到过清初三大词人之一朱彝尊,朱国祚就是他的祖父。
第237章徐光启疑惑的看着……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他:“做了官之后,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