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启胤看着洪承畯跟薛长安在那边聊,于是看向洪承畴道:“这位是何官职?莫不是御史?”
洪承畴看了一眼薛长安解答道:“是也不是,这位薛采风,隶属于都察院采风司。采风司有两个体系,居于明叫做采风,居于暗叫做采访。
朝廷设立采风司的目的,除了拆分御史权利,防止出现明朝那样的遍地言官而党争无用的问题外,就是将采风、采访发于民间走动。
然后搜集民间情况、或者官吏执政问题,发于朝中、报纸等算是监督百官的一把刀,但同时也是天子耳目。
而当朝的御史,更多是在朝中处理都察院诸事。
因为地方有巡按、采风、宣传三部,御史只需要负责传达朝廷命令,协调朝中和地方问题就成。”
“报纸啊……原来如此。”洪启胤想到了在蓝田县驿站看到的报纸,也不由得感慨,“说实话,报纸广发,确实有不小的作用,就是措辞过于白话,不够文雅。”
“报纸的受众,从来不是所谓高雅文人,而是升斗小民。”洪承畴摇了摇头,“这是大王的意思,也是命令。甚至范文都是大王写的,乃至与现在朝中的奏疏格式,都是白话文。
引经据典的,一律丢去采风司写诗赋,然后发出去给天下人去批驳。
已经有几个老学究,天天写诗,写到怀疑人生无求。
毕竟时间紧,任务重,每隔五天就得出稿,然后有些时候还得命题作诗,给一些商品宣传。要不是润笔费和赏赐给得多,估计这些老学究,就不想干了。”
“不干,难不成不能辞?”
“可以,但辞官就得去劳改,他们很多人都是地主阶级,按照本朝律令,家中一户,标准七口人,持有百亩土地以上,都算地主。能读得起书,考校学问不错的举人、进士,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地主。
一旦被按住去劳改,就是有罪,三代不能入仕。要知道,新顺国这边秀才就能选吏,也只有选吏了才能为官。大部分读书人,一般都是一边读书,一边选吏。
能力强的,会被选入崇文阁,读一年崇文阁,不仅会授官,更重要的就是崇文阁出身,基本等同进了举人。
在新顺国这边,一切政绩,基本上都是明确的。因为新顺王有完整的规划,国家如何走,怎么走,是按照三个一百年进行规划的。”
洪承畴说到这里,摸出了一张报纸递给洪启胤。
洪启胤拿过来,皱皱巴巴,泛黄,有点时间了。
估计是洪承畴一直收着的。
“这是《直阁内参》。”洪承畴低声说,“是大王那边整理出来的规划方案,由内阁成员直接参与讨论的内容。
本朝的大王,希望用三个一百年的超常规划,将中国缔造成他想要的大同社会。
当然,这些内容很笼统,大部分想法都在《大同论》内有体现。直阁内参里的文录,只是一些细化。”
洪启胤快速看着,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但看到后边他僵住了。
十来分钟后,田里再度传来欢呼声,俨然是耕地机再次行动,并且只用了几分钟就超过了牛犁的亩地,一些靠近的农人下地,抱出土块,发现都深耕三十到四十厘米,一个两个都激动起来。
这大块头,也不是一无是处,可以用来解决深耕的困难。
当然,洪启胤也将直阁内参递给了洪承畴说:“莫要外传,尽快销毁吧。少见这种将政策完全丢在明面上的朝廷,难道不怕被人研究对付?”
“用大王的话说,倘若制定政策有问题,被人对付了不就好找到问题所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再说了,任何政策,都需要试点、观以后效、总结经验、推广铺开、因地制宜这一套下来,才进行一次完整的革新。
所以任何一道政策的推行,都不是拍拍脑袋就做的。除了,一些必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的生产资料。”
洪承畴的目光落在了脚下的土地。
一切基础,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土地。
新顺王不准私人买卖,却留下了流转土地、承包建设民间的豁口。
也开放债券市场给新进权贵们去游猎,甚至大力鼓吹商业。
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优缺点,他都进行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