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惯例,去检讨厅看了看修书的情况,不过他也只是翻翻新修订出来的那几页文字,也不催促,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魏广德从吴清那里得了这活儿,自然要把面子功夫做足,一旦吴学士那边问起修书的进度,至少要知道修到了哪一年。
“你们忙,不必急,主要是不能出错。”
天天都是这句话,几个典薄和侍诏都是忙不迭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也就是对着这几个典薄和侍诏能让魏广德稍微找回点自己还是个官的感觉,因为他们是吏。
回到公房,魏广德继续看自己的道家经典,也是希望自己的功力能更进一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翰林院里,确实是时间充足,可以安下心来看书,前提是没其他事儿影响自己的情绪。
近一个月的时间,翰林院里的学士们,魏广德已经几乎认了个遍。
虽然这些人大多在外面还有职位,可是每个月总还是要回翰林院来办点事,就比如高拱就还当着会典纂修官,殷士谵负责嘉靖实录预修的差事儿。
一个时辰后,李书吏来到魏广德公房请见,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他们出翰林院的时候,身后还跟着四个衙役,那是叫去帮着拿银子的。
明朝各官衙的位置还是相对集中的,除刑部外其他五部全部都在大明门内千步廊东侧,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三法司的衙门则是在内城其他街道上安置的,并没有和大部分机构一样集中在一起。
翰林院也是在东侧外围,距离户部并不远,魏广德出门也没坐上自己的马车,而是步行前往户部。
以往办这些事儿都是李书吏去做,估计魏广德找过他后,他也去尹掌院那里询问过,所以这会儿对魏广德还算恭敬。
不多时他们就到了户部,李书吏轻车熟路就带着魏广德进了户部衙门,并没有去其他地方,直奔户部下面的福建清吏司,北直隶和在京衙门的开支全部都归这里管。
明朝户部下面按地域划分成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清吏司,置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各掌其分省之事。
但是这十三清吏司又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比如百官、勋贵、宗室的俸禄就分配为陕西清吏司负责,盐课由山东清吏司负责,漕运由云南清吏司负责,而衙门的支用则是归福建清吏司,同时他们也负责核算北直隶的贡赋。
没花多长时间,李书吏就和福建清吏司的员外郎核对了之前送来的票据,在票据上签字画押盖上印章,魏广德也在户部需要留存的票据上签上名字,手续算是完成。
“魏大人,我们现在去度支局领银子,这趟户部之行就算是完成了。”
出了福建清吏司的门,李书吏就小声和魏广德解释道,“每月都是如此,只是月初报来上月开支需要核对仔细,按照尹大人的意思,以后每月核对的账目小吏都直接送到大人处审核即可。”
魏广德点点头,他也就一开始来跑上两趟知道过程即可,以后的只需要在公房核对下李书吏报来的数字,也没必要再继续跑路。
就在这时,两人都不经意朝着左边大堂那里望去,就在刚才那边似乎有人在大声咆孝了两句,不过这会儿又没声了。
在衙门里,这样大声咆孝是很失礼的一件事儿,可不常见,何况这里还是户部衙门。
魏广德就想过去看看,不过马上就被李书吏小声制止。
“魏大人,这是户部的事儿,不管那边大堂有什么事儿,都和我们翰林院无关。”
李书吏也算个官场老油条,刚才那两声暴喝显然是有官员气急之下吼出来的,想想也能猜到,无非就是官场倾轧。
对于这种户部衙门内的事儿,其他外人自然是不好去看这个热闹的,更何况他们还是来办正事儿,就算要看也得办完正事儿顺道过去瞅一眼就走。
很快从银库里提出银子,让跟来的四个差役分别拿好,几人出了银库顺着来时道路往外走。
也算运气,这次过来几个主官都在值上,也不用等人,倒是很快就把事儿办好。
“子成兄。”
正走着,忽然魏广德就看见前面有个人很是熟悉,仔细看去果然是他们同科进士李世达。
“广德,你怎么这儿?”
李世达闻声转头看见过来几个人,领头的居然是魏广德,奇怪问道。
“掌院派我过来拿直堂银,这不就来了,你在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