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172节(第2页)

第172节(第2页)

妇人心痛更甚:“那是错的啊!楚棠说那是错的啊!你怎么就是想不通呢?”

“娘!”邵氏女摇头,“楚棠说是错的就是错的吗?她只是一个后世的女子,怎么知道我的处境?从来女子便要守节,我若改嫁,这辈子都会被人指责不守妇道,我不能,我不能这样!”

她声泪俱下,哀切的模样惹得妇人心疼不已,女儿说的她如何不知道呢?守节守节,多少女子死于这“守节”二字!

她哀嚎一声,一把抱住跪着的女儿,声泪俱下:“我苦命的孩子啊!”

一旁的男人看着痛哭流涕的一双妻女,通红了眼攥着拳头转过身去,切齿恨声:“理学害人!理学害人!!”

【所以说,文中的柳妈正是封建迷信与神权的传声筒,她深受礼教思想的毒害,又将这种思想传递给祥林嫂,将之推向了死亡的恐惧之中。本是“好意”的人,偏偏却在行凶。】

楚棠展示本段内容的小结,许多人还沉浸在先前的震惊与吵嚷里,对这些话并没有作出太大反应。

【这样愚昧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看到与祥林嫂有交涉的鲁镇众人。】

【课文中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话很有深意。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吗?干嘛要叫祥林嫂呢?是因为她的丈夫叫祥林,姓名随夫而定,她是丈夫的所有物。】

【但还有问题,既然都随夫定了,可祥林嫂二嫁的丈夫叫贺老六,应该叫她贺嫂子或者老六嫂呀!大家怎么不改口?如何理解文中的“仍然”?】

这时候那些破口大骂、标榜大义的儒生们倒是听见了,轻蔑一笑,愤愤道:“再嫁之夫岂能认?祥林嫂不像话,鲁镇乡民倒是知礼守礼。”

亭林。

顾炎武语气沉沉:“伪说大炽,流毒百姓,堪为一叹啊!”

他别过头去,似预见到了什么,不忍再听。

【有敏锐的同学或许已经意识到了,不错,这里隐含着一个思维惯性。在鲁镇人眼里,只有祥林才具备合法性,一旦他们改口,就代表认同了再嫁的事实,那便有宽恕祥林嫂的嫌疑。】

“有道理啊!”乡野之间有百姓跟着地点了点头,“好马不配二鞍,真叫她贺嫂子,不是说明她嫁对了吗?”

也有人考虑得更深一些:“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若我一人改口,旁人如何看我?搞不好连我都要被指指点点,这如何能行?”

秦朝。

嬴政眼中倒是闪过些许若有所思,后朝那些个儒生当真厉害,不动声色间,连最偏远的黔首都能自觉成其拥趸。

【仅是这样还不够,“人们仍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所有态度的变化,都是因为她改嫁,嫌弃她不贞。】

“啧。”

听到这里的刘彻没忍住翻了个白眼。

【整个鲁镇就笼罩在这样一种荒谬的节妇观念之下,但课文最冷峻而又最惊心动魄的众生相还不止于此。】

【我们看到78~87自然段。】

水镜上出现文本截图。

【这几段中,鲁迅不厌其烦地写到祥林嫂向众人讲述儿子阿毛的故事。】

【她讲得很详细,因为记忆深刻,可众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楚棠边讲边将文段上的内容标称红色放大,这样鲜明的红便好像是能刺痛众人的心目似的。

清朝。

曹雪芹看着水镜中的字眼轻声点评:“丧夫丧子,其情可悯。如此人间惨剧,听者不思恻隐,竟报以‘没趣的走开了去’,当真可叹!”

北宋。

李清照颇为愤愤:“既是鄙薄,又要陪出眼泪,实在惺惺作态!”

苏轼有些不忍心看:“祥林嫂的经历惹人叹息,反复言说,不过欲抒其悲,望获得一二聊慰而已。然而那些镇民特意寻来,听过一番、哭过一回便满足而去。他人之痛,反倒成为可堪赏玩的趣事,当真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