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葫芦小说>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52节(第3页)

第52节(第3页)

比如说课本中有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人都爱说理,王安石也一样,他和弟弟还有朋友一起去爬山,记游之余还要在后面加一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发表一下旅游感悟。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文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文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这个解释看起来就正常多了嘛!刚刚还义愤填膺的文士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被提到的王安石面不改色:一草一木皆有感,这才是文人本色,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再次看到王安石的名字出现在水镜上宋神宗同样颇为满意,王先生果然是大才!而内宫里的曹太后不屑地冷哼一声,《游褒禅山记》写得一定不如《赤壁赋》。

唐朝。

韩愈回味着王安石的那句话,虽然寥寥几笔,然而流畅精益、文从字顺,与连篇累牍的骈文截然不同,倒是和他提倡的古文颇为相似,细读之下还更为平易,当下便喜欢上了三分。

“我便说,古文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他神情振奋地铺纸,准备给柳宗元修书一封,再详细阐释自己的古文主张,时下文风,该变了。

北宋。

苏辙道:“楚姑娘说宋人爱说理,不知兄长的《赤壁赋》是否也有说理之句。”

苏轼状似认真地想了想,道:“或许是略论了几句曹操的败亡之理?”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喜欢议论古今的,名字都叫赤壁赋了,一定会写到赤壁之战的吧?

“说来,我新近读史书略有所感,构思了一篇《始皇论》,待写成之后,再与你品鉴。”

苏辙一喜:“甚好!那便坐等拜读兄长大作了。”

【但其实仔细来看,郁达夫这段话颇有些疏漏,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古典诗文中,秋的情调都不尽然是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比如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还比如这两首。】楚棠没有再念,而是将文字放了出来,众人一齐感兴趣地抬头去看。

“《浪淘沙·北戴河》,这是一首词?北戴河又是何地?”

带着疑惑,大家慢慢品读起来。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奉天殿。

朱元璋猛然一惊:“这是那个人写的词!”

楚棠虽然没有明说,但词中的气势,还有末尾那句“换了人间”都非常熟悉,俨然是那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翻版!

太极宫。

李世民也被这首词给摄住了:“大雨落幽燕,则雨有铺天盖地之势,笼罩幽燕之地。滔天白浪翻涌,似与雨相接,更见水天茫茫、河浪莽莽之势。只这一句,便是压倒所有写秋的诗篇,此人气势何其磅礴!”

他继续往下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当年曹操跃马扬鞭,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想来便是化用其句,但萧瑟秋风恰似当年,人间已然变换一新……”

李世民说不下去了,他和朱元璋想到了同一个问题:换新天、换人间,后世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才会让人写出这样的惊人之句?!

帝王个个心惊,文人学士则为这首词中蕴含的气势所震惊。

长安别院,李白吟咏再三,赞叹不已。时人多赞他的诗发想无端,如滔滔江河,可眼前这首气势之磅礴、眼界之开阔,简直是亘古未有!

他狠狠灌下一碗酒:“何时焉得有如此词人!”

极为擅长怀古诗词的刘禹锡看到“往事越千年”之句时直接瞳孔微张,沧桑之变是怀古之笔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他也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句子。

可是“往事”着一“越”字而翻覆千载时空,于史笔的深沉感慨之外,竟有欣欣向荣的蓬勃之势,就仿佛……就仿佛已经改天换地了似的!

read_xia();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