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圣人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放出来之后,几乎各个时空里的人都对杜甫“诗圣”的称号确信不疑。杜甫的诗不仅写得好,还有亲亲仁民之情,深得三百篇精髓。
真诚高尚的情感总是格外感人,千古诗心,于文字中共振。不约而同的,如曹植、陶渊明、阮籍、谢灵运等人纷纷举杯,遥敬后世那个伟大的灵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被贬官的杜甫又一次踏上路途,两京收复,安史之乱却尚未平定。其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人陈兵二十万,在邺城将安庆绪叛军包围,形势一片大好。】
平卢。
安禄山悚然回头,看向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心头一阵火起,抬手就想打人,却被旁边的官军制止住。
玄宗诏令已下,要将他押入长安,一应家小也一齐上路。安禄山动手不得,只好狠狠地瞪着安庆绪,骂道:
“孽子,竟敢杀你老子!”
安庆绪却一改往日恭敬,唇角露出几分讥笑:“父亲教得好。”
你能犯上,我便不能弑父吗?
太极宫。
李世民听到两京收复,叛军也已被唐军合围,一直吊着的心才略略落下几分:“孽孙无用,所幸我大唐还有能打仗的将军。”
武周。
武则天觉得郭子仪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便问一旁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略一思索,笑道:“陛下记得没错,前些日子武举,这郭子仪正是那一场的武状元。”
武则天也想起来了,唇角也不由得带了笑,略略沉吟:“郭子仪既平定叛军,又留名青史,想来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上官婉儿闻声知意,问道:“陛下可是要重用于他?”
武则天微一颔首,却并不着急:“为国选材,不可随意。你下诏,命他入宫见朕,朕要亲自考校。”
天宝年间。
自水镜讲到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便一直眉头紧锁。他是武举出身,虽一直未受大用,但到底是大唐的官将,食君禄、为君忧,听到安禄山叛乱,他恨不得冲到平卢,手刃这等狼子野心的小人。却不想突然在上面听到自己的名字,还透露出自己与别人联合将叛军包围!
郭子仪一时心情大振,虽然有些遗憾未来的自己没能亲手杀死安禄山,但父债子偿,安庆绪既然敢弑父篡立,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摩拳擦掌,仿佛已经穿越到了十几年后,指挥大军为大唐剪除叛乱。
洛阳。
李白神色微讶:“竟然是他。”
杜甫面露狐疑:“太白兄在说谁?”
“郭子仪。当年我在并州游历,他不意犯刑,有性命之忧,我见他识见卓绝,故略施援手,所以有过几面之缘。”
李白简单地将他和郭子仪的旧事叙述了一遍。当年在并州,郭子仪声明尚且不彰,只在行伍之间,但虎目炯亮,通兵法而晓奇谋,李白对他印象颇深,所以一听水镜提起他的名字,就想起来了。
杜甫听罢了然地点点头,眼里颇有些敬佩:“太白兄古道热肠,又慧眼识才,当年这一救,也算是救了大唐。”
杜甫对偶像向来不缺乏溢美之词,更何况李白这件事做得确实厚道。
被这位小友吹了无数彩虹屁的李白摆摆手:“子美严重了,我只为朋友,郭子仪能得重用,参与平叛,亦是大唐之幸。”
虽然暂时歇下求仕之心,但李白到底是心忧天下的文士,看了满眼苦诗,生民离乱,他同样迫不及待希望未来的朝廷能够迅速平定叛乱。
【可惜唐肃宗这时候要出来秀操作了,他生性多疑,并不信任郭子仪等人,在军中不设统帅,反倒是派个宦官去当什么观军容使,总监大军。这波,实际上不就成了太监当统帅吗?如朕亲临哦!
唐肃宗亲手埋下一颗雷。当时粮草也不是很充足,结果显而易见,明明稳操胜券的唐军又白送了。】
太极宫。
李世民一拍桌子,忍不住张口就骂:“荒唐!让宦官监军,也亏他想得出来!君臣相疑本就是大忌,更何况是战时?眼看大好的形势被断送,百姓又要无辜遭受多少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