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萧瑀果然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狠狠批判了现在文坛一些不正风气。萧瑀骂人很贴心,从来不咬文嚼字,生怕对方听不懂。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说是萧瑀从前骂一个领兵的将军,激情开麦大半天,对方悠悠打了个哈欠,茫然地问旁边人:“他在说什么?”
从那以后,萧瑀骂人都是大白话了。
这倒便宜了看报纸的普通百姓,这文章他们能听懂啊!萧瑀他们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听了别人科普也知道了,这可是大官啊!
不愧是文化人,骂得真带劲!爱看!
正如李承乾所说,没有骂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介意毒舌的,爱看热闹是人的天性,反正百姓很喜欢萧瑀的文章。
嗯……配合文章中所说的,某种风气不正之人难看的脸色,食用效果更佳!
至于程知节,他也写了一首诗。
写诗没什么,这首诗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佳作,甚至比不上虞世南那首。
但这是程知节啊——擅长领兵打仗、以武功封爵的大唐知名武将!
武将!
对百姓来说,程知节就是个大老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嗓门能掀翻屋顶的那种(实际上也差不多),实在想象不到他提笔写诗的样子。
可能程知节当街提刀砍人都更好接受一点[狗头]。
他们不知道的是,程知节其实出身颇好,曾祖父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他的父亲则为济州大中正。
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程知节打小就上学读书(虽然经常迟到逃学上课睡觉),勉强算是个文武全才了。
只是后来跻身军伍,战绩卓越,百姓只知其勇猛,却不曾听说有什么智计,便以为他是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夫。
当然当然,其中也不乏名字的原因。别看程知节这个名字很有文化的样子,这是后来改的。不论李世民、朝中官员还是民间都更喜欢叫他的原名——
程咬金。
——也不怪百姓从不觉得他读过书,单从名字来看,确实不太像哈。
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兴趣,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程知节,很快就把他的祖宗三代盘清楚了。
除了这些大佬名宿之外,报纸上还有一些小辈的诗词文章,照样是报社约的稿,除了杜构和上官仪,还有其他几位官宦子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翘楚。
他们的作品自然不能跟大佬相比,但也有其清丽灵动之处,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们,不过半日时间就在百姓之中有了姓名。更叫学子们激动的是,部分作品下面还有大佬的点评!
不止是萧瑀,还有别的大佬。萧瑀一个人太单调了,于是李承乾就拉了一个点评团,阵容豪华得能亮瞎人眼。莫说贫寒学子,就是有些底蕴的官宦或者小世家,也很难得到这些人指导。
这谁能不迷糊啊!
登上《长安文化报》=扬名+可能得到大佬指点,这可真算是名利双收。等看到角落里的收稿广告,很多学子就跃跃欲试,想要做第二波吃螃蟹的人了。
跟这些比起来,陈长生和杜荷就不是那么“正经”。
陈长生就是当初李承乾去皇庄指导农具研究,在陈家河村遇到的那个科研天才。后来他考到国子监格物学,学习进度一骑绝尘,是诸位博士教谕的掌中宝。
这次他写了一篇科普文章。
至于杜荷……他写的是话本。
是的,就是以李世民为原型的话本,名字非常传奇,叫做《战神传奇》。杜荷对这个话本很有热情,短短时间已经写了一小半,不过这次报纸上只登了第一章。
read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