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一个功劳到他的头上,难道他还要考虑这个出兵到底是不是合适吗?
然而就在此时,高侃打开了手中的敕令。
只见上面写道,此次征讨多滥葛部,由皇太子李贤出任主帅,由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敬玄随军,希望高侃率领单于都护府驻军,配合李贤、李敬玄和仆固将军等人,为大唐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高侃拿着诏书的手忽然一抖:“……”
等等,说好的安定公主呢?
为什么——居然会是皇太子亲征!
第247章
高侃在收到出征诏令之时的惊讶,远远比不上在获知这条讯息之际的如遭雷击。
皇太子李贤亲自披挂出征是什么概念!
既为太子,也就是半个君主,这就意味着,高侃他并不仅仅需要担负起协助出战的职责,还需要尽到护驾的义务。
若是太子与安定公主一般,曾经有过出征的履历,就算只是一两场小规模的战事也无妨,总能让人知道他起码有知兵的能力。
偏偏——他没有啊!
一想到此前对于战局分析之中的顾虑,非但不能因为前线有一位力挽狂澜的将领将其平息,反而因为太子出征而越发变成了此战的弊病所在,还大有可能要多戴上一层镣铐以迎接考验,高侃就觉得自己眼前一黑。
他努力克制着自己想要当场拍案而起的冲动,但一旁的信使真不难听出,高侃在发问之时的声音,和刚才大有区别。“怎么会是……太子亲征呢?”
信使摇头不答。他也答不太上来。
陛下有意让高侃征讨北方这件事,已在长安城中传开,他当然能说。
太子出征这件事却是在京中引发了一番争议的,他便不能跟高侃说,天后反对这件事,是天皇非要送太子参与到这一战中。
好在高侃也没有难为他的意思,直接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去。
决定到底由谁出征的,终究还是下达军令的天子本人,而不是一个报信的信使。
他跟旁人较劲也没有什么意义。
只是在人已经退下之后,高侃又忍不住握住那份军令,用只有自己能够听到的声音自言自语:“怎么就选了我来护卫太子出征呢?总不能是因为我可靠有为吧?”
要说他也确实能算是个经历良多的将领了,要不然也不会被英国公李勣在即将病故的时候提及,可若要让他在此等艰难困厄的情况下带着太子取胜……
这也太难为人了。
但陛下军令已下,应当没有收回去的道理。他统兵单于都护府之地,也没有这个本事赶在太子抵达之前回京劝谏,唯独能做的,就是尽快做好出征的准备!
陛下下令让仆固部从旁策应,又令东。突厥出兵助力,那么除却随同太子本人出征的将领之外,便还应当有足够的唐军兵马相随,否则便难保不会为这些外族所挟制——这是行军之中的大忌。
他必须尽快自单于都护府和相邻各州内征调足够的府兵,以备不测。
而在太子抵达此地之前,他也还需要将这份已经送到他面前的消息,送去给东。突厥首领和仆固部大将军知晓。
也顺便先行看清楚他们的态度,以防在北伐之时,因三方之间存在配合上的问题招来麻烦。
高侃当即疾书成文,让人将这两封信送了出去,而后便匆匆起身朝着军营府库而去。
无论李贤到底能不能像是安定公主一般,在首战之中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天资,他都必须先为自己做些准备。
府库之中的陌刀与弓弩,明明都是有人定期检查、更替的,但在这份刚刚抵达的军令推动之下,高侃觉得自己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就算是新刀,它也得再劈一次柴,看看锋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