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现如今大明的粮食储备充足,百姓的基本诉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百姓更需要富裕的生活。
所以才会有青壮劳力大批外出做工的情况发生。
哪怕这几年来,朱标没有插手过商业。
可土税改革却极大程度保证了百姓最起码的温饱。
百姓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下一步想的自然是富裕起来。
真要说的话。
对于那些此时便敢放弃家中耕田,前往凤阳三司从事工科的年轻人。
朱标非但不觉得他们离经叛道,背离祖上耕种之德。
朱标反而觉得这些人都是聪明人,跟着国朝的政策走,必然是大明趋于繁荣之下,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不对,不对!”
待朱标说完,老朱沉思许久后,忙摇头否认道:
“你小子说的不错,百姓青壮愿意外出务工,不愿耕种。这的确是国朝繁荣之始。”
“可是老大,你所说的前提,乃是大明粮食储备充足!”
“倘若粮储不足呢?倘若粮食压根就不够吃呢!”
“七年四月,陕西旱灾。同年九月,杨凌府发生民乱。”
“八年九月,四川民乱。”
“还不说先前东南沿海时常遭受倭寇袭扰。”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大明朝粮食短缺。到那时粮食价格激增,那些放着耕地不种,反而外出从工的百姓还是叫苦连天!”
论及此处,老朱似是能想象到百姓哀鸿遍野,苦不堪言的场景。
微微一顿后,语气深沉却少有怒气,冲朱标耐着性子道:
“标儿,你所言咱自然明白。”
“青壮百姓不好耕种,反好从工,这的确说明粮食低廉,也的确是鼎盛之前兆。”
“可是标儿,谁能保证大明的粮食一直充足。”
“你所言的繁荣鼎盛,那是用数万百姓的性命作赌。”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在家耕种的百姓家中尚且有些余粮。外出务工的百姓,只能用性命挨过饥荒灾祸!”
“倘若这盛世要用百姓的性命去填补,那咱宁可不愿这所谓的盛世!”
语罢。
老朱一双虎目紧紧盯着朱标。
哪怕他知道方才自己那话说的极重,可老朱也是没办法。
自家大儿子的确见过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可那时的朱标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目睹旁观,并不是作为亲历者忍饥挨饿。
而他朱元璋,那是切切实实经历过饥荒灾祸。
他见过百姓为了一捧稻米,跪地祈求的可怜模样。
他看过饥肠辘辘的百姓,忍着悲痛将饿死的孩童交换而食的无助表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